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廣博,臉譜、皮影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日前,在合肥一中的校園里就上演了一場絢麗多彩的非遺文化演出。這場由合肥市文化館、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肥一中聯合主辦的文化演出在平淡的校園生活中開啟了一場蕩滌心靈的旅途。
夜幕初降,合肥一中合一廣場上搭建的舞臺前已圍滿了前來觀看的領導、老師、同學,每個人都為能夠體驗一次真正的民間藝術而歡欣。這些我們常常在電視、網絡中看到過民間把戲真正地走入了中學校園。
川劇變臉――汗水的傳承
川劇變臉本是來自四川本土戲劇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隨著文化的傳播、融合,全國許多地區都出現了川劇變臉藝人,他們神乎其技的表現總能將氣氛推向高潮。在鑼鼓鏘鏘聲中,非遺傳人年福升粉墨登場。他頂一金珠高冠,著七尺墨黑金邊大斗篷,踏著鼓點出現在臺前,在冷冽寒風中掀起一陣熱潮。而在幕后,筆者卻親眼見證了藝人的不易,剛到演出地便一頭扎進了臨時搭建的換裝棚,數十分鐘的準備才裝扮妥帖,一場表演下來,身著單衣的他卻在低至個位數的溫度中大汗淋漓。然而臺前時間不過短短幾分鐘,更哪堪背后幾十年的苦練!變臉傳承人年福升告訴筆者,變臉是他自小學習的功夫,是家族流傳,時代繼承的技藝。可以想見,倘若沒有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傳承,沒有一個又一個藝人的苦練,又怎么會有今天令我們稱贊叫好的演出呢?非遺傳承人將他們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責任通過每一個個體一代代地傳承,那些歷經汗水洗滌的藝術將生命的活力散播在民間,感動著每一個平凡人。
皮影戲――歷史的沉淀
中國皮影藝術歷史悠久,以陜西最為出名。其實在我省的皖北地區也有名揚黃淮兩岸的靈璧馬派皮影,傳承了百年的歷史。今天來到合肥一中為大家表演的是馬派皮影傳承人馬飛師傅。馬師傅所選的是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選段――《毒敵山芭蕉洞》。頑劣的石猴在馬師傅的操作下活靈活現、活潑生動,師傅濃厚的 皖北口音給整場演出帶來了深厚的家鄉氣息。值得一提的是,皮影戲的演出中不僅包含傳統的技巧,而且結合了現代科技的手段,比如蝎子精出場時涌起的煙霧就是利用干冰機制造出的特效。可以說,民間藝術的傳承中,不斷吐故納新,既包含傳統精髓,又吸收了現代元素,也唯有如此,民間藝術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馬飛一人分飾多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演繹出了獨特之處,他嫻熟的技藝更令人贊嘆。身在幕后,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藝人對技藝的展示,更是一個懷著對民間藝術的熱愛而表演的繼承者,那些馬皮、驢皮制成的皮影不再是沒有生命的道具,而是充滿特色的鮮活的角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融,民間傳統文化總是被冠以“老套”、“落后”的形容詞,年輕人在追逐新潮的時候似乎已經將“老藝術”遺忘。然而,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我們讓學子在閑暇時間與民間文化對話,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非遺的魅力。點亮非遺文化之燈,讓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命,讓民族精神篆刻在每個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