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如期而至。今年,合肥市圍繞傳統美食、傳統醫藥和傳統技藝首度開展“云上非遺”線上推廣活動。本次活動重頭戲:“非”你莫屬國貨潮――2020合肥非遺云直播6月13上午10時開啟,活動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及安徽公共文化云的PC端、微信公眾號、APP等多個終端平臺進行全程網絡直播。
近年來,在“全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基礎上,合肥市非遺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進一步推進。
許氏診脈
目前,合肥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121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包括廬劇、巢湖民歌、紙箋加工技藝和洋蛇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8項,包括包公故事、劉銘傳故事、火筆畫、葫蘆烙畫、吳山鐵字、鉀明礬、拋頭獅、廬州大鼓、門歌、廬州木雕、廬州吳氏船模、三河羽扇、紙扎工藝、紫蓬山廟會、吳山廟會。此外,合肥市還評審出8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完成了513項全市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普查。
云直播將呈現合肥特色非遺項目
香味四溢的石塘驢巴
風味地道的中式糕點、香味四溢的石塘驢巴、松脆可口的公和堂獅子頭……非遺,其實一直在合肥人習以為常的兒時味道里。本次非遺云直播將呈現合肥特色非遺項目,讓大家身臨其境感受合肥非遺文化魅力。
合肥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
中和祥是三河古鎮上有名的老字號,這家創辦于清光緒年間的糕點鋪,已經走過了110多年的歲月。施茂斌是中和祥的第三代傳人,從祖父施道生和兩個朋友一起開的一間小糕點鋪開始,這家老字號的經營理念便一直秉承著店名中蘊含的意義。中即“中心”,和為“和氣生財”,祥則是“吉祥、安康”。這是中式糕點往往還蘊含了糕點師對每一位顧客的美好祝福。
松脆可口的公和堂獅子頭
公和堂獅子頭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以酥、松、脆、香為獨特風味。用綠豆粉取代了面粉進行改進后的公和堂獅子頭不僅沒有改變風味,而且食材更為健康豐富。
“云上非遺”感受傳統中醫魅力
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在這次“云上非遺”活動中,合肥市非遺文化中心邀請到清介堂膏藥、許氏診脈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和廣大網友一起分享傳統醫藥的健康方法。
清介堂胡氏膏藥
合肥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楊晨介紹,通過網絡平臺的深度介入,豐富非遺傳承人記錄影像的傳播方式,展現傳統中醫的獨特魅力,為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提供便利。
延伸閱讀
6月13日, 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決定今年“遺產日”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口號是“非遺傳承進萬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自2017年起,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遺產日”設立十多年的實踐表明,它在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20年前,海峽兩岸的兩位學者――余秋雨和白先勇先生幾乎同時預言,大概在2020年左右,中華文化可以出現一個世界性的、范圍相當廣泛的復興,這一預言當時讓筆者很受震動并充滿期待。當今世界,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四書五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史的經典學理在海內外廣為弘揚。作為伴隨人們世世代代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紅山文化玉器、凌家灘玉器、巖畫、陶器、商周青銅器、秦磚漢瓦、魏晉石刻、長城、故宮、雕塑、中國繪畫、中國書法、宋代瓷器、明清家具、織染繡品、蘇州園林、昆曲、京劇等,這些承載著中華審美演變史的文化遺存也是異彩紛呈、影響深遠。
今天,作為生活在工業化、商業化時代的人們,有沒有可能在享受現代文明所給予的物質便利、生活快捷的同時,還能留得住一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心靈老家。讓生活成為文化的生活,讓人生成為智慧的人生,自覺自然地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接力之中。讓民間文化原野上采擷來的“非遺”之花,通過接力傳遞,開在心頭,留在案頭,愉悅心靈,豐沛生活,成為人們精神的永久慰藉與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