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于9月18日開幕,繼前兩屆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后,今年將繼續獨立開辟這一展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歷屆文博會的“非遺”展區都是最熱鬧、最吸引人氣、最有特色的展區。據文博會組委會透露,今年“非遺”展區面積達600平米,屆時將有30多家非遺項目參展。
本屆文博會上,合肥市精心組織了13個特色非遺項目參加,既有國家級的“紙箋加工技藝”,也有省級的“廬州木雕”、“三河羽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既有傳統的剪紙、雕刻類,還有中藥、鼻煙壺等。除了展示非遺產品外,我市還精選出“糖畫”項目進行制作技藝及流程的現場展示與體驗。
五谷雜糧畫出大千世界
形形色色的五谷雜糧,除了上餐桌,還能上畫布。在民間藝術家張莉的手上,它們就變成山水、人物、花鳥、米老鼠、駿馬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植物種子畫。
張莉介紹說,植物種子畫其原料主要是各類植物種子和五谷雜糧,經過嚴格的剔選、脫水、干燥、滅活、反腐等工序,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
據了解,張莉是合肥植物種子畫最年輕的技藝傳承人,在不斷汲取老一輩藝人的技法基礎上,不斷創新。“小時候,我爺爺在務農閑暇時就喜歡教我用各種種子來作畫。”張莉說,成年后,張莉用了6 年時間來琢磨植物種子畫,成功將種子畫的創作推入了一個新階段。
“我初期做的畫,構圖相對簡單,因為不同的雜糧材料各異,選得好,看起來就有趣,但長期如此也顯得單調,所以,我這十幾年間就不停進行改進,才有了后面這些相對復雜的畫。” 和傳統種子畫不同的是,張莉對植物種子畫材料進行了改進和擴大,使畫作表現力變得更豐富。她在全面收集各類植物和農作物種子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各種中藥材和部分礦石,以及一些花草標本。
“這次文博會,我帶來的作品叫‘芳艷絕倫’。”張莉說,這幅圖,她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制作,用了十多種不同的五谷雜糧做材料。“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植物種子畫這種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民間藝術煥發新生。”張莉笑著說。
分會場同樣有驚喜
去年,合肥文博會創新采用“1+N”的辦會模式,在各縣(市)區開設分會場。今年,合肥文博會將這一辦會模式延續下來,分會場的內容同樣精彩。作為第九屆文博會分會場主題活動之一的安徽非遺雕刻技藝大展在裕豐花市開幕,大展一直持續到9月21日,其間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合肥市精選的3個經典非遺項目,還可以現場看非遺傳承人展示制作技藝。
據悉,這是安徽首次舉辦專業性的非遺雕刻技藝大展。本次展覽以雕刻為展示主體,廬州木雕、廬州核雕、廬陽蛋雕等項目傳承人參與展示,在展示現場,市民不僅可以欣賞到這些傳承人的精品作品,還可以現場觀看他們的制作過程。
在裕豐花市展覽廳,廬州蛋雕的傳承人王劍正在現場展示他的精湛雕工,一把鋒利的美工刀,一個脆生生的蛋殼,他能變化出絕妙的風景和人物。還記得2011年時,為慶祝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合肥舉辦,王劍將一只雄壯威武的金雞刻到蛋殼上。在今年的文博會上,金雞百花在內的作品悉數上陣,為王劍賺足了人氣。
喜歡看熱鬧的非遺,那么現場的皮影戲正對你胃口。馬派皮影是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此次也在裕豐花市分會場進行展示。傳承人馬飛介紹說,馬派皮影沒有固定劇本,全憑口傳心授,靠藝人死記硬背、靈活變通。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遠古磨調,聲調激越、豪放。武戲則是馬派皮影表演的精華,功夫精到的皮影表演者可以同時操縱十多個影人兒,翻滾、彈跳、打斗等相互協調、紛而不亂、引人入勝。
在此次展覽中,“合肥元素”大放異彩。來自合肥的張參忠帶來的大幅木雕作品《元春省親》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只見元春、賈母、寶玉、探迎惜春、鳳姐等人均在張老的刻刀下,栩栩如生,面部表情鮮活。張參忠告訴記者《元春省親》從設計到雕刻成功花了張老近三年的時間,包含了鏤空雕、深浮雕、淺浮雕等各種雕刻技藝,共有人物七十多。
另外一位合肥非遺傳承人李績帶來的“廬州核雕”,則是在小小的果核上雕出精彩。橄欖果果核、山核桃等在李績的刀下“變化”成各具情態的動物,還有十八羅漢、八仙過海等以及花鳥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