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巢湖之濱,坐擁千年水鄉三河古鎮、巍巍紫蓬山;發揚愚公精神,在惜雨如油的江淮分水嶺上筑起“官亭林海”……提起肥西,這或許是大部分人腦海中的印象。
境內有新石器晚期人類居住遺址4處,商、周時期人類遺址100多處;累計成功申遺26項,其中省級非遺項目4項,包括“三河羽扇”“劉銘傳故事”……走近肥西,才發現多彩的歷史文化透過紙背,已交融于旅游之中。隨著文旅融合不斷深入,肥西縣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如今的肥西旅游可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要傳承,也要傳播
突發腦梗住院半個多月,75歲的胡益定剛能下床便不“安分”,打開電腦,開始了他的“一指禪”。
《鬧花船》《河蚌舞》《二龍盤珠》……電腦文檔里塞滿了他的非遺寶貝。“起初用筆記,后來學會了拼音輸入法,因為打字不熟練,用一只手指一個鍵一個鍵地敲……”幾百字的內容,胡益定往往要敲一晚上。
就靠“一指禪”,2014年,胡益定編著的《文化三河》面世。這花了他整整十年的時間。
肥西縣文化館館長董淵說,肥西縣已累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6項,涉及民間文學(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等9大類。非遺傳承過程中,像胡益定這樣的傳播者,發揮的作用不亞于非遺傳承人。
“傳幫帶是個長期艱難的過程中,很多年輕人坐不住。而胡老通過記錄非遺傳承人口述,將復雜而淳樸的民俗記錄在冊,實際上是以另一種方式傳承著非遺。”
民間活躍著一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傳播者,不僅于此,肥西縣民間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已經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取得了成效。
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家文介紹,在該縣積極申報下,“劉銘傳故事”等4項目已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鬧花船”等8項已被列入合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力開展民間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同時,肥西結合非物質文化普查工作,全面采集民間文化資源,并整理成書面記錄,建立原始檔案。全縣共編纂文字資料約10萬字;對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錄入電腦,文本和數據專人管理,建立電子檔案;對32個項目進行數碼拍照,拍攝照片百余幅,建立了圖片檔案;共收集民間作品、實物11件,建立實物檔案。
“把非遺帶回家”
“沒有一個米餃能完整地走出三河……”在肥西縣三河古鎮玩了一整天,湖北游客向萍和朋友坐在橋邊“暗中觀察”,發現沿街盡是三河米餃招牌,人手一個三河米餃,她在朋友圈里發出由衷地感嘆。
戴世勤家的米餃,通常“熬”不過上午9點。他的店只做半天生意,清晨開門,門庭若市,1個半小時不到,米餃銷售一空。
對向萍來說,米餃是美食。對非遺傳承人戴世勤而言,制作米餃是手藝,更是責任。
“游客不僅能看到非遺,還能把非遺帶回家,吃進肚。”在戴世勤看來,把非遺文化升級成文化商品,增加了非遺傳播的粘性,還有可能打造出爆款。
肥西縣三河文化站站長方耿忠認為,傳統非遺傳承是個難題,與其被動保護,不如將適合面向市場的部分產業化。“廬州羽扇”“剪紙”“桿秤”“三河米餃”林林總總,散發著濃濃的文化味、重重的泥土香。而肥西依托獨特的民間工藝文化資源,瞄準市場,建立起民間工藝品和綠色食品等旅游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實現旅游產品的品牌化、系列化和規模化,形成以“廬州羽扇”為代表的民間工藝品系列和以“三河米餃”為代表的民間綠色食品系列。
舞蹈、歌曲等不適合商品化的非遺又該如何保護和傳承?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寶玉表示,肥西縣將民間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一些重要的民間藝術活動,以地方性法規作出規定,以政府主辦的形式,每年舉辦一次,規范了肥西的民間藝術活動。
民間文化進校園工作也在扎實開展。肥西縣加強對縣中小學生民間文化藝術的培養,設立培訓基地,請民間老藝人進校培訓,傳授技藝,鼓勵學生向民間藝人拜師學藝,為傳統技藝的開拓創新和開發利用培養了后備資源。
2013年開始,縣文化館著重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在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柿樹崗鄉廣泛開展非遺項目“蓮湘舞”的傳承普及工作,如今,柿樹崗鄉中心校已將“蓮湘舞”作為課間操。
文化“搭臺”旅游“唱戲”
5月19日,第九個中國旅游日,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后首個節日。當天,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在三河古鎮景區舉辦了民俗文化展演活動,集中展示了肥西縣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現場的非遺手工制作和文藝匯演引得游客頻頻駐足。
三河民俗文化展演、柿樹崗鄉蒿子粑粑節、嚴店鄉村旅游采摘節……文化搭臺、旅游唱戲,“非遺+旅游”的新模式,如今在肥西已成常態。
今年3月底,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成立,一次機構改革的完成,也預示著肥西縣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迎來了全方位的融合。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之前,肥西各鄉鎮為了發展鄉村旅游,立足本鄉鎮挖掘自己的特色文化,舉辦了一系列節慶活動,引來了人氣,提高了名氣。而文化和旅游融合后,主管部門則實現了在全縣范圍內對文旅資源的整合,并統一對外推介。
目前,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正在加緊進行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今年4月中旬還召開了全縣旅游發展短板意見征求會,為全縣文旅把脈。
李家文介紹,隨著文化與旅游不斷深入融合,非遺與旅游的“牽手”水到渠成。非遺與旅游結合后,越來越多的游客能在旅游中了解非遺文化、學習非遺技藝,甚至可以參與到非遺表演、制作藝術品中。
下一步,肥西縣文旅局還計劃在該縣5A級景區三河古鎮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把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食等整體包裝,集聚肥西的非遺項目,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增強三河文化底蘊,提高知名度。
“我們將重點打造‘非遺+旅游’的模式,一方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使非遺成為‘景中景’;另一方面,非遺產品作為旅游產品讓游客帶回家,廣泛提升肥西的知名度,打造有深度的風景。”李家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