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顏色要調淡一些”……2月18日,走進位于巢湖市蘇灣鎮包坊村的尹元紅藝術工作室,這里擺滿了父女倆制作的樹雕畫、牛角畫、秸稈畫作品。記者看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巢湖樹雕畫”的代表性傳承人尹元紅正在進行樹雕畫的創作,尹元紅的父親、“巢湖樹雕畫”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尹修平站在旁邊指點一二。
在父親的引領下,尹元紅一步一步進入了這個瑰麗的非遺世界。隨著尹元紅參加各類非遺展會的次數不斷增加,她的眼界也在逐漸開闊。“傳統技藝是需要傳承,但唯有與時代緊密結合,不斷創新,才能賦予樹雕畫新的活力。”結合自己美術專業的功底,尹元紅這些年對樹雕畫的色彩、造型以及裝裱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改良。“傳統的‘樹雕畫’以暖色調為主,我在創作中更多地運用一些冷色調,在雕琢中也追求細致化,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技藝日臻成熟的尹元紅和父親在守正創新的同時,秉持變廢為寶、藝術相通的原理,又陸續研發出了牛角畫、秸稈畫等新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還遠銷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尹元紅無償為農村婦女及剩余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讓他們學手藝,在家門口就業致富。“留在村里的很多婦女,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孩子,無法到廠里上班,我就嘗試著將原先需要在廠里完成的工序,讓他們帶回家完成”。為保證質量,尹元紅對工人逐項進行培訓,逐戶上門指導,按件計價收回。近年來,先后有600多名農民朋友投入其中,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
首屆“合肥工匠”、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安徽省鄉村工匠名師、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傳承民族文化的路上,尹元紅收獲不少“標簽”。她的作品在國內外也屢獲佳績。但在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沖擊中,作為非遺手工的一種呈現形式,巢湖樹雕畫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如何讓非遺文化在當代更好地傳承下去,成為她要面臨的問題。為此,她積極投身于巢湖樹雕畫的推廣和普及工作,通過免費培訓技藝,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展覽,“非遺+研學”等方式,培養市民、學生對巢湖樹雕畫的興趣與喜愛,讓更多人走近傳統工藝,走近非遺文化。讓尹元紅倍感欣慰的是,她的女兒王君玲,從小就對家傳技藝很感興趣,留學歸來后她仍一心跟隨母親鉆研樹雕畫技藝。“2023年獲得“徽工獎” 金獎的牛角畫作品《蝦》她也參與了創作,這是母女的作品,更是文化的延續。”尹元紅笑著說道。
從尹元紅耄耋之年的父親,到她學成歸來的女兒,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這是對尹元紅一家三代始終不遺余力行走于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路的最好詮釋。而這份執著和熱愛還在不斷更新,“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將繼續探尋和激活巢湖樹雕畫技藝的時代價值,讓巢湖樹雕畫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尹元紅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