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民王女士昨日帶著女兒,走進合肥市圖書館一樓親子閱覽室,參加了面塑的免費培訓。“合肥市圖書館常年舉辦各類讀者活動,我和朋友們都是這里的常客,經(jīng)常一起帶著孩子過來看書學習,這次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王女士說。 近年來,文化場館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市民身邊的公共文化服務也越來越常見。改革開放40年來,合肥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市民在物質(zhì)生活富足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為了讓普通百姓可持續(xù)、有保障地享受免費“文化大餐”,自2013年起,我省將“公共文化場館開放”列入33項民生工程之一,財政資金投入隨著免費開放場館數(shù)量的增加而穩(wěn)步增長。今年,全省89個博物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8個美術館、121個文化館、1438個文化站,共計1789個文化場館免費向公眾敞開大門。
在合肥某事業(yè)單位工作的齊先生認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眾參與,實行免費開放,吸引了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博物館,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記者從省文化廳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強力推進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文化民生發(fā)展的質(zhì)量和效益,成效顯著。到2020年,我省將基本建成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安徽特色的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形成比較完備的省市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