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合肥雨中語廬劇團編排的新編古裝廬劇《三孝口》將于9月25日、26日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劇場。作為第五屆老舍戲劇節展演劇目,該劇將帶北京觀眾領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的獨特魅力。
以“三孝口”故事為原型
三孝口街道因《合肥縣志》記載當地三位孝子舍身救母的事跡而得名。新編古裝廬劇《三孝口》以此為原型,講述了一位繼母和三個孩子由誤會、不滿到和諧相處,最后相互舍命相救的動人故事。
談到該劇的創作初衷,雨中語廬劇團團長宣祥友表示:“我創作這部劇的目的就是想對觀眾傳遞我們在今天怎樣去看待孝文化和理解孝文化。通過更深層次的了解,讓觀眾對‘百善孝為先’有一個新的認知。”
既讓觀眾聽懂又不失韻味
廬劇和很多地方戲一樣,生于民間、長于民間,充滿著純真的鄉土氣息,但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對本土觀眾是“接地氣”的戲曲,對外地觀眾卻是陌生而難以接近的存在。
如何把廬劇推廣至全國,讓各地觀眾都能欣賞到廬劇的韻味,成了《三孝口》主創團隊亟需攻克的難題。“為了讓外地觀眾能看懂,我們在這部劇上采取了一些創新。比如在演員念白上,我們要求演員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盡量靠近普通話,這樣外地觀眾的觀看體驗會更好。當然有些地域性特強的方言還是要保留的,這樣既讓觀眾聽得懂、也不失廬劇的原有特色。”
改良的演出念白,配合舞臺字幕裝置,讓廬劇《三孝口》在傳統與創新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平衡,為這部劇走出安徽、走向全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該劇2019年8月在安徽大劇院首演,當年9月即成為“戲曲新風貌 筑夢新時代――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首屆民營劇團優秀劇目交流演出”開幕式上的唯一演出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