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蜀山區非遺傳人馬龍麟創作的麥稈畫《和諧家庭》在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摘得金獎。
據統計,蜀山區現有非遺項目32項,在全市各縣區數量名列前茅。
非遺活動蓬勃開展
68歲的馬龍麟情迷麥稈畫十五六年,技藝高超。最近,她的作品在國家級博覽會上斬獲金獎,合肥僅此一人。
其實,蜀山區其他非遺傳承人也并不遜色。去年合肥文博會,吳氏船模就受邀參加。同年,作品還入選了武漢非遺藝術博物館常期展覽,并將參加武漢市非遺博覽會。而馬氏蛋雕則受邀參加第二屆安徽旅游精品展。展會上,傳人馬家軒利用專門的刻刀在鵝蛋殼上雕出精細的鏤空圖案,吸引了眾多觀眾。
此外,每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月”里,蜀山區積極推薦非遺傳人參加非遺項目展示活動。李氏土陶、侯氏剪紙、拋頭獅……多樣的傳承文化,為市民展示了非物質文化的美。
非遺保護制度化
“經過多年的努力,蜀山區的非遺傳承和保護已經走上了制度化的發展軌道。”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日前,在南崗鎮拋頭獅非遺傳承基地,今年71歲的傳承人陳德榮正在專心授徒。“我想把舞獅的方法和竅門傳授給徒弟們,讓他們傳承下去。”據悉,他先后收了4名“90后”徒弟。他們學了4年,目前已經能獨當一面。
非遺要想傳承下去,繼承人非常重要。今年7月,蜀山區成立4個非遺傳承基地,除了拋頭獅,還有吳氏船模、李氏土陶、馬氏蛋雕。“這是我區首批掛牌的非遺傳承基地,表明了蜀山區對傳承非遺的重視態度。平時,每個傳承基地都在開展培訓活動,培養繼承人。”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蜀山區落實相關非遺保護政策,申請專項資金,用于每年開展活動,邀請傳承人參加表演、展示、講座等。
目前,蜀山區非遺項目共有32項,涉及口頭文學、傳統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等。其中“拋頭獅”已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并在電視連續劇《壩上街》中得以展示。“柴門大鼓”、“馬氏蛋雕”和“吳氏船模”被列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下一步,就是把制度化的東西落實,我們或將創立‘非遺’項目一條街,建設非遺展示展演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日前,在五里墩街道清溪路社區,20多位老年人齊聚一堂,向侯氏剪紙傳承人侯宏妹學習剪紙。侯宏妹手把手地教老人們用一把小剪子在紅紙上剪出小天地。據悉,這樣的活動每月一期,主要向居民普及6項非遺文化,包括侯氏剪紙、吳氏船模、李氏土陶等。
近年來蜀山區一直致力于非遺項目的挖掘、整理與申報。通過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檔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積極做好廬劇、拋頭獅、柴門大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挖掘蜀山刺繡、剪紙、諺語等歷史文化資源。
接下來,蜀山區還爭取通過區級財政設立“非遺”項目挖掘保護專項基金,對非遺傳承人實施以獎代補,促進非遺項目做好傳承。同時,將擴大與學校、社區的合作,利用中小學課堂、社區活動中心等,讓傳統剪紙、畫塑、泥塑、皮影戲等進課堂、進社區,走進市民的生活,讓體現蜀山人民創造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傳承與弘揚。
(阮會芳 余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