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妇高潮|亚洲成年人影视|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反差婊|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高清

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論述摘編

日期:2013-11-14  點擊:3137  屬于:理論學習

(2012年11月―2013年8月)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多次重要講話。這些講話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其中關于黨史國史及中國歷史的重要論述,對當前正在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及黨史國史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教育極具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從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精心挑選編輯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論述摘編”,供同志們學習研究。

  一、關于黨的90多年歷史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9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勝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在中國建設、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制定和完善黨章。黨的一大制定了黨綱,黨的二大制定了我們黨的第一部黨章。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總是認真總結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功經驗,及時把黨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體現到黨章中,從而使黨章在推進黨的事業、加強黨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習近平:《認真學習黨章 嚴格遵守黨章》(2012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2012年11月20日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要繼續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

  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2年的光輝歷程,我們的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4年的光輝歷程。92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偉大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這3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全黨全國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力前進。

  《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

  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來講,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

  每次來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澤東同志當年提出“兩個務必”,主要基于哪些考慮?我們學的還有沒有不深不透的?“兩個務必”耳熟能詳,但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能不能深刻領會“兩個務必”,使之更好指導當前黨的建設?今天如何結合新的形勢弘揚?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

  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際,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鄭重提出“兩個務必”,是經過了深入思考的。這里面,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上治亂規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也包含著對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

  二、關于新中國60多年歷史

  我國現行憲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些文獻都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近代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進行的英勇斗爭,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

  再往前追溯至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我國憲法制度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會遭受挫折。這些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寶貴啟示,必須倍加珍惜。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我們的和平發展道路來之不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經過艱辛探索和不斷實踐逐步形成的。我們黨始終高舉和平的旗幟,從來沒有動搖過。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提出和堅持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確立和奉行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莊嚴承諾,強調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這些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堅持下去,永遠不能動搖。

  《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人民日報》2013年1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光輝的歷程。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奮斗,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

  “兩個務必”的提出已經過去60多年了,我們對“兩個務必”堅持和弘揚得怎么樣?應該說總的是好的。正是因為始終強調和堅持“兩個務必”,我們黨才能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團結帶領人民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

  三、關于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歷史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成為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就是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訓,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成敗得失,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新要求,我們制定了我國現行憲法。同時,憲法只有不斷適應新形勢、吸納新經驗、確認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國人大分別對我國憲法個別條款和部分內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國憲法在保持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不斷與時俱進。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這一政治發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體內容、基本要求,都在憲法中得到了確認和體現,其精神實質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12日

  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深化改革開放,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人民日報》2012年12月12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發生很大變化,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我們國家大、各地發展條件不同,我國還有為數不少的困難群眾。按照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國家扶貧標準,全國農村扶貧對象還有1.2億多人。我們在國際場合說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所承擔的國際義務要適當,就是這個道理。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30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第53頁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把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改革開放重大部署落實好,就要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2日

  必須認真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第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二,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第三,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第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第五,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2日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凝聚社會共識,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2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旗幟是鮮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顯的,為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發揮了重大作用,為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證。

  《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 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人民日報》2013年1月23日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志和活力源泉,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不會有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多次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開創發展新局面,就必須實現改革新突破。我們將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體制改革,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發展。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0日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既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0日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作為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家,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其中的艱辛和曲折是可想而知的。

  習近平:《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2013年3月25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26日

  過去3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經濟年均增長近10%,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2011年,中國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的目標。這意味著我們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我們優化經濟結構,著力擴大內需和促進消費,推動消費、出口、投資并駕齊驅,拉動經濟。

  《習近平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書面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6月1日

  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30多年來,我們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現在,最關鍵的是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與時俱進拓展這條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

  四、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著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奮斗和犧牲,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和實踐,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僅使我們國家快速發展起來,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事實雄辯地證明,要發展中國、穩定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2013年第1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要永遠銘記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

  《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9日

  鄧小平同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一定要有發展的觀點。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創造條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

  《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我們認為,正如一棵大樹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肯定還要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世界在變化,中國也在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而向前發展。只有不斷與時俱進,中國才能充滿活力。我們愿意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但不會照抄照搬任何國家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只有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最終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0日

  我們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偉大而波瀾壯闊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因此,我們的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學習重點,也要注意拓展學習領域;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這是領導干部開展工作要做的基本準備,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養。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科技、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識,要結合工作需要來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

  《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 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人民日報》2013年3月2日

  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

  我們說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我們要在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基礎上增強自信,在領導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繼續開拓,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

  五、關于“中國夢”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

  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內部戰爭,中國人民遭遇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真正是苦難深重、命運多舛。中國人民發自內心地擁護實現中國夢,因為中國夢首先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0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蒙受了外國侵略和內部戰亂的百年苦難,深知和平的寶貴,最需要在和平環境中進行國家建設,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促進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同時呼吁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始終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發展壯大,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么威脅。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2013年3月23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24日

  13億多中國人民正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0億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實現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非洲夢。中非人民要加強團結合作、加強相互支持和幫助,努力實現我們各自的夢想。我們還要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2013年3月25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26日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中國夢凝結著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向往,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和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書面采訪》,《人民日報》2013年6月1日

  六、關于中國歷史

  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代以后,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自那時以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帶領人民前仆后繼、頑強奮斗,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

  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

  《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后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國人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人民日報》2013年1月30日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需要堅持發揚我們黨在反腐倡廉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需要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 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人民日報》2013年4月21日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當前,我們既面臨著重要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自勝者強,自強者勝。

  《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

                                                                                                                                (中央黨史研究室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