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妇高潮|亚洲成年人影视|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反差婊|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高清

怎樣保護好國家級非遺《巢湖民歌》

日期:2015-09-06  點擊:3468  屬于:藝術欣賞

 

 

《巢湖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好,關系重大。這不僅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的一項硬任務,也是關系到這個具有重要音樂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寶貴文化遺產存亡的大事!所以加強對巢湖民歌的挖掘、保護、傳承、傳播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什么是非遺?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有形遺產而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業品和文化場所。

巢湖民歌泛指環巢湖一帶流行的具有本區域特色的民間歌曲、歌謠。范圍在巢湖市、合肥市區、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無為縣、和縣、含山縣一帶。巢湖民歌的主體在今巢湖市,而巢湖市又以蘇灣司集一帶最為集中、最為盛行、最為豐富。巢湖民歌古稱南音,是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古老的民歌,距今至少4000年以上。巢湖民歌的種類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也有器樂,品種齊全,內容豐富。解放后,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制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并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1955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懷仁堂,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巢湖民歌作為非遺于2006520日經文化部專家評委組審核,一次性通過,列入國家第一批非遺名錄。非遺分級別,從縣(市、區)級到地()級,到省級,到國家級。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但是,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巢湖民歌正走向消亡,瀕臨滅絕。

如何保護巢湖民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有歌詞;有曲譜;有方言土語;有樂器伴奏要求。作為國家級非遺,巢湖民歌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有自己的音樂和歌曲的風格;有地域的特性;有生產、生活的特性;有音樂的特性,如創作形式就是“望風采柳”。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唱到哪,干什么活唱什么歌。

音樂類非遺保護的要點大致如下:工作中要重視每一首歌曲,記錄下完整的曲調和歌詞,甚至對同一首歌曲,要搜集、把握它的不同曲調和吟唱方式;工作人員要懂音樂,會識記曲譜,以便深挖、謹記;對歌謠、歌曲要把握其風格,然后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因巢湖民歌的歌詞創作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望風采柳式的,在不同的環境情景下,使得歌詞隨意變化,曲調也是隨意變化的,所以搜集的人不僅要有耐心,而且要敏銳,要會捕捉,會發問。有時同樣發音的詞語,很可能是不同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不認真傾聽、分析和考究,是很可能漏掉寶貴的文化內涵的。

保護巢湖民歌,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溯源追流 挖掘錄像

巢湖民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眾所周知,但歷史悠久到何時,各派學者則長期莫衷一是。有人提出宋元說,有人提出漢唐說。這分別是根據宋詞歌盛、元曲繁榮和楚歌唐韻而來,可以說是不確定的。經過我們對司集涂山的尋訪和對涂山歌謠的挖掘,結合歷史文獻的材料,我們找到了巢湖民歌的最早歌謠《候人兮矣》以及《涂山之歌》、《涂山歌謠》,從而追查到巢湖民歌的前身南音,得出巢湖民歌是中國現今最早的民歌這一結論。在這一激動人心的背景下,我們挖掘巢湖民歌更加用心,更加有力量,挖掘工作進展也更順利,群眾的配合也好多了。由于民歌有其特殊性,我建議在記錄中最好采用錄像的方式進行,便于記錄、整理。這樣,民歌傳承人的講述、歌唱、表演,將更完整而清晰地被記錄下來,并且能反復被播放。

二、珍惜資源 愛護傳承

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承、傳唱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征,對研究安徽民歌和中國民間音樂,也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 

巢湖民歌產生于生產勞動中,也就自然隨著生產、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幾千年內蘊藏了、積淀了大量的民歌元素和題材。今天隨著現代化技術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消失,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巢湖民歌失去了吟唱的環境條件,而且,許多老一輩傳承人,處在年高體弱的時節,極易出現突然死亡,帶走滿腹經綸。所以我們要在愛護傳承人的過程中進行保護。要更加珍惜,認定時不我待,珍惜每一位傳承人,珍惜他們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句吟唱!

傳承人是指所有對項目的進行傳承、傳播的人。就巢湖民歌而言,所有會傳唱的人都是傳承人,哪怕他只會唱一個曲子或一首歌。至于我們申報的傳承人,則是指被批準的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依據批準級別的人民政府而界定為不同級別的傳承人。從保護的角度而言,從愛護傳承人的積極性而言,每一個唱巢湖民歌的人,我們都可以稱呼他是傳承人,而不能單從報批的角度輕易地說某人不是傳承人。從而愛護所有傳承、傳唱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傳承熱情。

三、探索實踐 改革創新

在巢湖民歌的保護中,我們一開始提倡在文藝演出中唱巢湖民歌,后來確定每兩三年辦一屆巢湖民歌歌會,集中演唱巢湖民歌,但結果是只有少數演員會唱少數幾首民歌。對于民間有上千支以上的巢湖民歌來說,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上級也察覺到這一問題,推行創立民歌傳承基地。于是,我們先后在局醒А⒊埠腥小⑺脹逭蛑行難=⒘3個巢湖民歌傳承基地。很快地,我們發現司集這個巢湖民歌的興盛地、集中區的傳承仍然無從下手。為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中國農業改革是小崗村農民自發興起,便利用20135月司集農民申辦書畫協會的契機,向其秘書長王文勝建議新興辦司集民歌協會。司集人對文化和民歌的熱情是非凡的。很快地,20137月,司集仰中霞、王文勝等7位農民自籌資金,組建了司集民歌協會。隨之,他們就拉起了20多人的民歌隊伍,讓民歌傳唱聲在司集重新響起。2014年,我們在合肥市非遺保護中心推動申報傳承基地工作的時節,向上級作了認真推薦,很快得到了認可和批準。司集民歌協會認真開展民歌傳承工作,率先把民歌與廣場舞結合起來,并在市廣場舞比賽中獲獎。這一做法引起了市巢湖民歌研究會、市文化館、市文廣新局的注意和高度重視,并將這一做法在全市范圍內宣傳推廣。到20155月,在全市范圍舉行了巢湖民歌廣場舞大賽。

根據寧業高教授的指示,我們在全市范圍內尋找涂山、對巢湖民歌溯源的工作也在司集民歌協會的支持下獲得突破。20149月,我在司集發現涂山,隨后,寧業高、錢光榮、張靖華、翁飛等大批專家、學者走進司集涂山,進行文化考察和考古研究。最終于20155月,寧業高教授在司集涂山文化研究中心籌備會上宣布,涂山在巢湖,在司集!這就把巢湖民歌推向一個巔峰,破解了司集這個地方為什么有72口井、72條巷,司集的民歌為什么能唱進懷仁堂,司集的文化底蘊為什么這么深厚等一系列難題。這也是我們非遺保護工作創新的結果吧。

四、上下呼吁 大力宣傳

巢湖民歌的傳承保護從目前情況看,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在目前體制情況下,工作要做得好,必須加大呼吁和攻關力度,必須引起各級領導重視。我們在司集的工作逐漸得到蘇灣鎮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蘇灣鎮書記汪傳龍已經答應將原司集鄉計生所的房子給司集民歌協會作為活動基地,以解決傳承基地無正式場地的困境。下一步,我們將吁請合肥市、巢湖市主要領導人,要求由政府機關牽頭建立巢湖涂山文化研究中心,將巢湖民歌的研究和傳承保護工作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對巢湖民歌的傳承保護,更深層次的認識還應放在民間,不管是挖掘還是傳承保護都要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主動、快樂地去做。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到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宣傳、發動工作的對象不僅僅是領導干部,更主要的是人民群眾。民歌、民歌,是民間的傳承、歌吟,不是官歌啊,所以我們要向人民群眾宣講:巢湖民歌是我們的老祖宗創造遺留的文化瑰寶,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同時也要倍加珍惜和警惕,要防止在我們這幾代人手上失傳!我們每個人都要肩負民歌傳承的責任,自覺地履行自家傳承的義務,從自己做起,從自家的孩子教起。什么時候最基本的人民群眾發動起來了,什么時候我們的民歌保護工作就做好了,就能真正保護好、傳承好。

五、著眼未來 扎實工作

我們的民歌傳承保護工作不能光看到眼前有專場演出、有民歌活動,而要看參加演出的有沒有年輕人,進行活動的有沒有孩子。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就要警惕、就要反省!為什么?很簡單,中老年人之后,后繼無人了,什么都斷代絕種了,還講什么傳承?保護又在哪里?只有著眼于未來,才能把工作做得扎實,做到位。這個做得扎實就是要從小孩子著手,培養少年兒童愛民歌唱民歌,讓他們有對民歌有興趣,有感情,他們才能接受,才能熱愛,學習和傳唱也就不成問題。所以,我在司集總是告誡我們司集民歌協會的領導人、老師,就從自己的兒女、孫子入手,先教他們唱民歌、誦民謠。這是家庭傳承,也是民族傳承,當然也代表著國家傳承。我們的民歌協會的同志,能做到,我就知道這種子傳下去了,這個點是做成了。如果在全市各鄉鎮、各街道都能播上一個點,都能有那么幾個孩子在接受傳承,在傳唱,那么幾十年、一百年后,人們還愁聽不到有人唱巢湖民歌嗎?所以,這個扎實就是扎根,這個根是深入到民眾之中。

綜上所述,我們保護音樂類非遺,保護《巢湖民歌》,必須要懂音樂,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將上級的指示精神落到實處,要用活上級劃撥的有限資金,鼓勵主要傳承人做好挖掘、整理、傳承、傳播工作。要探索創新,不能僅僅根據上級的要求來做,而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放眼未來,扎實工作。 (劉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