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妇高潮|亚洲成年人影视|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反差婊|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高清

中國文化報:堅持創新發展 建設文化強省

日期:2017-09-26  點擊:2501  屬于:藝術欣賞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緊緊圍繞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目標,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改革創新,實施項目帶動,突出示范引領,各項文化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全省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堅持創新推動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7月22日,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5集《延續中華文脈》播出,展示了安徽農民文化樂園根據群眾意愿,由政府統一采購文藝演出送到農村的典型事例,引發熱議。近年來,安徽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難點,不斷推出改革創新舉措,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

  建設施,補短板。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在合肥濱湖新區規劃了省級文化中心十大場館,省美術館、省文化館正在抓緊建設。市級“三館一院”、縣級“兩館一場”基本實現全覆蓋。推進馬鞍山、安慶、銅陵等市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12個縣(市)開展首批省級示范區創建。全省建成鄉鎮文化站1410個,實現全覆蓋。著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制定了《農民文化樂園操作手冊》,按照“一場、兩堂、三室、四墻”的標準推進村農民文化樂園建設,建成省級示范點500多個、市縣示范點1000多個,央視《焦點訪談》稱農民文化樂園“就像許多村口都有的那棵大樹,正在成為村莊的標識、村民的紐帶”。安徽作為全國兩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試點省之一,為全國貢獻了安徽經驗。

  轉機制,提效能。通過政府集中采購,積極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將每年每村4400元看戲經費集中起來,以縣為單位統一采購,全省每年送戲兩萬多場,確保每村每年看到一場有質量的戲,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民生工程之一。全省2000家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全年接待服務對象超過4000萬人次。為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向貧困地區傾斜,組織全省107家圖書館、120家文化館、100家博物館、27家書畫院,創新成立全省“三館一院”聯盟;以縣圖書館為總館、鄉鎮文化站為分館,在全省推進縣域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為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社會化運營試點。

  建隊伍,強基層。政府購買服務,招募村級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開展“百館(站)千村文化結對”活動,組織全省100家文化館(站)與1000多個村結對,發展文化輔導員1.1萬多名。

  講好安徽故事

  繁榮藝術創作

  2016年,阜陽縣推出的淮河琴書《軋狗風波》獲第十七屆群星獎,泗州戲《綠皮火車》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銀獎。近年來,安徽省圍繞謳歌時代精神、反映安徽好人、扶貧脫貧等現實題材,推出了一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反映廉政、誠信、優良家風等的作品,如安徽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皖江洪流――安徽軍民抗戰史實展、黃梅戲《大清名相》、舞劇《大禹》、梆子戲《平安是福》、揚劇《棄官尋母》等。精心辦好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中國農民歌會、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省藝術節等品牌活動,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實施戲曲振興計劃,開展戲劇劇本孵化計劃,組織開展文化惠民助力扶貧巡演,組織安徽新創精品劇目進京展演、戲曲進校園、文藝工作者下基層等活動。

  傳承優秀文化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安徽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投入,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物,紅色旅游日漸火熱。全省各地努力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摸清家底,系統梳理我省文化遺產現狀,開展了文物、非遺、戲曲、古籍等普查工作,對2.5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15萬件(套)可移動文物、4500多項非遺、28個戲曲劇種、7萬多部古籍進行了登記建檔。出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非遺保護法制化水平明顯提升。編制了古村落、大遺址等專項保護規劃。積極推進省市縣文物項目評審工作,建立項目庫,加強文物分級保護。“十二五”以來,全省實施了600多個重點項目。歷時8年的大運河申遺工作圓滿成功,我省世界文化遺產總數達到3處。

  加快推進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民俗館的建設,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建設行業、專題博物館。聯合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門,推進戲曲、非遺展演展示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開展紅色旅游等。結合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新型城鎮化、傳統古村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建設。頒布實施《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含山縣凌家灘、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兩項國家大遺址公園項目開工建設,實現我省大遺址公園“零”的突破。

  盤活文化資源

  發展文化產業

  今年5月,“徽匠神韻――安徽徽派傳統工藝故宮特展”在北京舉行,生動展示了安徽堅持項目帶動、品牌引領、培育特色,把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的努力成果。

  一是振興傳統工藝。與文化部、故宮博物院開展合作,利用故宮強大的文創研發力量和我省豐厚的文化資源,建立了故宮博物院駐黃山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故宮學院黃山分院和故宮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在創意設計、產品營銷、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舉辦了“徽匠神韻――安徽徽派傳統工藝故宮特展”,設立了故宮文創館徽派傳統工藝館,舉辦了“徽匠進故宮”研修班等系列活動。

  二是引導文化消費。推進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工作,合肥市、蕪湖市入選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連續3年開展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好戲大家看”活動,每年舉辦1000多場惠民演出,全部實行低票價,培育居民消費習慣,擴大文化消費。

  三是培育市場主體。蚌埠市大禹文化產業園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全國共10個),實現我省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零”的突破。全省建立80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動漫產業,國家認定的動漫企業總數名列全國第7,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建立省文化企業直接融資項目庫,128家企業145個項目入庫。實施民營院團“四個十”工程,對民營院團給政策、給市場、給榮譽,扶持民營院團發展,全省民營院團數量1500多家,占全國總數的1/10,從業人員近5萬人。

  加強交流互鑒

  加快安徽文化“走出去”

  6月20日至27日,安徽代表團赴俄羅斯楚瓦什共和國參加第25屆“俄羅斯之源”全俄藝術節活動,演出7場。圍繞講好安徽故事,傳播安徽聲音,安徽組織政府間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項目175批次,參加交流人員2120人次,涵蓋41個國家和地區。赴美國、新加坡、希臘等國家開展了“歡樂春節”活動,圓滿完成了德國安徽文化周、泰國安徽文化年、“中俄兩河領域”文化交流等重大項目。成功舉辦了2016中非文化周、捷克玻璃藝術珍品展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