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妇高潮|亚洲成年人影视|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反差婊|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高清

傳統經典合肥味 喜慶濃郁文化味 文化點亮元宵節

日期:2018-03-15  點擊:2351  屬于:藝術欣賞

 

  據江淮晨報報道,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在元宵節的到來中喜慶收尾,各項“文化年貨”在合肥輪番“登臺”,更是用傳統文化再次將新年的熱鬧氣氛推向高潮。看廬劇、唱大戲、猜燈謎、扎花燈、賞民俗……一場場精彩演出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增強合肥市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合肥以文化迎新春,又以文化送新年,在香飄廬州的“文化味”中開啟喜慶、祥和、美好的戊戌狗年。

  廬劇經典慶元宵文化惠民唱足“合肥味” 
  “干媽媽羅衣借給我,我回來帶只雞腿子……”舞臺上,廬劇女演員輕甩繡帕,或佯怒、或嗔怪、或開顏,演活了為體面回娘家過年借羅衣的合肥小媳婦;舞臺下,觀眾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隨著唱段神飛色動,沉浸在絲竹管弦營造的廬腔皖韻中。 
  戊戌狗年春節,由合肥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過年看大戲”活動,為市民送上了文化惠民連臺好戲。元宵節晚上,作為“過年看大戲”活動的收官之作,合肥市2018元宵廬劇金曲音樂會在合肥大劇院音樂廳拉開帷幕。 
  2個小時的演出,廬劇經典唱段《瞧相》、《點大麥》唱段《出門庭》、《陷巢州》唱段《盼兄》、《秦香蓮》唱段《鐵面無私坐南衙》、《江姐》唱段《五洲人民齊歡笑》、《霓虹燈下的哨兵》唱段《記得家鄉那一晚》等,總共6大篇章、近20首廬劇金曲漸次唱響。場外“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場內鼓樂和鳴,廬腔婉轉如歌如訴。 
  當天演出的曲目都是廬劇經典唱段,記載了近百年來廬劇幾代藝術家辛苦創作的歷程,既有幾代廬劇演員的摸索、借鑒和對民間說唱的汲取,也有幾代廬劇作曲家的整理、創作、升華以及演員合作探討的不懈努力。廬劇金曲音樂會既是對廬劇經典劇目的回顧,更為廬劇的堅守和新的未來照亮前路。 
  別看每個節目只有幾分鐘,可演員們卻付出了上百倍的心血。為了給合肥市民送上精彩演出,春節期間,所有參演演員們幾乎沒有休息,一直堅持排練。元宵節當天,他們又一次放棄與家人團聚,早早來到合肥大劇院,走位、彩排、調音、化妝,忙得不亦樂乎。“藝術需要執著,只有艱苦不輟,才能使劇種薪火相傳,砥礪前行。”參演的廬劇演員說道。 
  演員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個個精彩演出讓觀眾們大飽眼福,鼓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反響熱烈。來合肥體驗異鄉“年味兒”的彝族姑娘阿依,更是樂得合不攏嘴,“在大學里常聽室友唱廬劇,覺得挺有味道的。早就想看一場正宗的廬劇演出,今天終于如愿以償,果然好聽又有趣?!?nbsp;
  元宵節演出當晚,演出團隊還為現場觀眾準備了一個大“彩蛋”――將著名廬劇表演藝術家丁玉蘭請到現場。年近90歲的丁老剛走上舞臺,資深老戲迷們激動得站起來,用力鼓掌叫好?!奥犃藥资甑膹]劇,對丁玉蘭、吳亞玲、董成、盛小五等廬劇表演藝術家的曲目耳熟能詳,今天能有機會見到丁老本人,非常榮幸。今年合肥市舉辦的‘過大年唱大戲’活動真是不錯,讓我們這些戲迷過足了癮,必須點贊?!笔忻窦o先生說道。 
  猜燈謎鬧元宵萬盞彩燈照廬州 
  “八百里洞庭,兩千年岳陽(打一合肥的口號)”、“松袍解衣放榻前(打一合肥歷史名人)”、“渡口任自由(打一合肥地名)”……正月十五,淮河路步行街上掛滿了明亮喜慶的燈籠,現場的合肥市民興高采烈地穿梭于萬條燈謎中,懸謎“射虎”。 
  “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自古以來,廬州城就有新春佳節張燈、觀燈、玩燈的傳統習俗。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每逢春節期間,合肥市及各縣區都要舉辦一些不同形式的燈會、燈展、文化廟會、民間文藝踩街、街頭文藝演出等具有傳統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于1984年、1986年、1991年春節舉辦的三屆“廬州燈會”。今年,“首屆中華元宵燈謎節”在合肥隆重“上演”,續寫了一曲萬家同歡、萬民同樂的喜慶樂章。 
  快瞧,百盛廣場上,有幾個身穿傳統漢服的人,正站在仿宋代的謎臺上擊鼓呢,這是在干嗎呢?原來,這是本次燈謎節的特色節目,展現南宋時期的“司鼓引猜”。主辦方在人民廣場、鼓樓廣場、百盛廣場,搭設3座仿宋代擊鼓猜謎形式的謎臺,每個擂臺均采用LED大屏出謎,由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及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9個城市的燈謎專家主持,擊鼓猜謎。而活動現場的萬條燈謎,更是營造了“無燈不謎、無謎不燈”的熱鬧氛圍,前去參與的合肥市民樂得喜笑顏開,不少人在猜謎之余還不忘拍照留念。 
  前往廬陽區的合肥市民還驚喜地發現,以淮河路步行街為軸線,西起阜陽路,東至環城馬路,南抵長江中路,北達壽春路,以及宿州路、含山路等處,行道樹間都懸掛著紅彤彤的大燈籠,格外喜慶。這也是首屆中華元宵燈謎節的主題活動――萬盞彩燈照元夜,晚上華燈初上,廬陽區一派“燈火照元夜”的景象。 
  在合肥市新站區,轄區居民也在“猜燈謎,鬧元宵”。大紅燈籠下懸掛的條條謎語如彩帶般隨風飄揚,謎面涉及一方水土歷史、自然、經濟、人文、民俗等知識,面廣且量大。居民穿梭其中,“馬力”全開地比賽“燒腦”,不時還相互探討,氣氛和諧。最開心的是孩子們,各個盯著燈謎認真琢磨,若是誰猜對了,其他人也會興奮地歡呼雀躍。 
  此外,廬江縣、肥西縣、高新區、包河區等各縣(市)區,也紛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猜燈謎活動,合肥城內一派“萬家紅火迎新春,萬民同樂鬧元宵”的熱鬧景象。“在當下,舉辦傳統燈謎活動鬧元宵特別有意義,既是對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的致敬,也豐富了我們的節日文化生活。尤其是可以讓孩子們了解謎語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市民劉靜說道。 
  賞民俗鬧元宵傳統文化最“得味” 
  “咚鏘,咚鏘,咚咚鏘……”在喜慶歡快的鑼鼓聲中,“祥龍”、“金獅”騰空而躍,或張、或合,或鬧、或喜,或翻滾、或靜臥,威武勇猛。正月十五,肥西縣上派鎮古埂公園鑼鼓喧天,“我們的節日?元宵節”2018年肥西縣第七屆民間民俗文藝展演暨猜燈謎活動熱鬧開場啦,為轄區居民送上最后的新春祝福。 
  今年,為進一步豐富春節期間的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合肥市委宣傳部主辦了“文化年貨”送市民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300多項文化活動。其中,肥西縣廣泛組織開展社區春晚(村晚)、三河第十七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文明伴我行大舞臺”文化惠民展演、“送戲進萬村”、第七屆民間民俗文藝展演等活動,把一大波“文化年貨”送到群眾家門口,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當天演出現場,肥西縣各群眾性文藝演出團隊獻上了京胡“混搭”二胡《夜深沉》、蓮湘舞《文化之鄉放光彩》等精彩節目。此外,肥西縣文化館、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傾力表演了肥西民歌《對歌》、廬州大鼓《贊銘傳》、門歌《歌唱柿樹好風光》、碟子舞等民俗和非遺文化節目,精彩紛呈,現場觀眾連連拍手叫好。 
  合肥市高新區,“歡樂鬧元宵?第二屆傳統文化藝術節”在興園社區拉開帷幕。震天的鑼鼓聲中,“南師舞動”暖爆現場,接著,文藝匯演、趣味運動會、非遺秀絕技、趣味猜燈謎、動手扎花燈等活動逐一舉行。 
  在民俗手藝區,剪紙、陶藝、吹糖人的非遺傳承人在居民的圍觀中,呈現出一張張瑞意吉祥的剪紙、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人兒。另一邊,一位九尺多高的戲劇人物赫然現身,原來,這是一位轄區居民踩著高蹺、穿著戲服、畫上臉譜正在表演呢,彩綢的衣袖迎著春風飄動,甚是瀟灑。呦,還有變臉藝人呢,踩著鏗鏘的節奏將“臉譜戲”演繹得行云流水。 
  你看人群那端,腰鼓隊敲打著紅紅火火的《歡樂腰鼓》,正徐徐走來。那兒還有一群打著油紙傘、身著青花色旗袍的優雅女子,身姿搖曳地展現《十送紅軍》模特秀,好一副江南煙雨圖的景致。
  “艄公”劃槳引船,“乘船者”一線兒排開,時起時伏,隨著“波浪”旋轉、顛簸,猶如是水上跑船時的生動畫卷……伴隨劃旱船表演《下江南》,合肥市新站區三十頭社區的“鬧元宵?傳統文化展演”拉開帷幕,鑼鼓舞獅、民俗舞蹈、廬劇、對歌等節目漸次上演,臺下觀眾笑聲連連,掌聲不斷。值得一提的是,當天演出的所有節目,均由轄區居民組成的新時代文藝宣傳小分隊自編自演。 
  “太精彩了,傳統佳節就要看咱合肥本土的民俗表演,這才是最有節日味道。”市民章先生說道。 
  唱大戲賀元宵“文化年貨”迎新年 
  在廬江縣,居民們用精彩的文藝演出慶賀元宵佳節。 
  “大姐常說人間好,男耕女織度光陰,我有心偷把人間看,又怕父王知道不容情……”伴隨著耳熟能詳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鵲橋》,廬江縣第三屆“廬江之韻”文藝調演頒獎及元宵晚會被推向高潮。這也是送給轄區居民的“文化年貨”之一。 
  演出現場,匯聚了廬江縣21個民營文藝院團近200名演員。他們紛紛拿出“當家”劇目,為現場觀眾送上了廬劇《風雨婆媳情》、黃梅戲《天仙配》選段《鵲橋》、小品《二寶》等精彩節目。整場演出類型多樣,包括戲曲、舞蹈、歌曲、小品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讓廬江縣居民備感親近的是,參加演出的民營文藝院團演員,都是來自“家門口”的熟面孔。他們成長于民間,服務于民間,常年活躍在農村和社區。春節期間,他們走進社區街道、來到田間地頭,送上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把各類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送到群眾身邊,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元宵節前后,由長豐縣委宣傳部、長豐縣文廣新局主辦的2018?長豐縣第八屆“梨園飄香”新春戲曲展演,相繼在水湖鎮、吳山鎮、長豐縣老少活動中心廣場上演。本次活動,是繼“文化迎春?藝術為民”2018安徽省文化館聯盟“鄉村春晚”啟動儀式后,長豐縣舉辦的又一大型群眾性系列活動之一。 
  傳統廬劇《三女拜壽》、《鳳還巢》、《梁山伯與祝英臺》,現代廬劇《對頭夫妻》、《脫貧致富奔小康》……水湖鎮專場演出連唱8天,既有弘揚傳統文化的戲曲,也有謳歌新時代的現代廬劇,甚至綜藝節目也來“湊趣”。值得一提的是,以潘俊里為原型創作的廬劇《葡萄書記》也亮相舞臺,雖然沒有大制作、沒有大舞臺,真人真事、真實情感深深打動著現場觀眾。
  在“梨園飄香”新春戲曲展演這個群眾大舞臺上,從歷年“送戲進萬村”文化民生工程中,脫穎而出的15家表演藝術團體登場。各家院團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均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累計演出50個小時,為3萬余人次轄區居民送上了豐盛的“文化年貨”,歡歡喜喜賀元宵。 
  扎花燈迎元宵其樂融融萬家歡 
  過元宵節,包湯圓、扎花燈、放河燈等傳統習俗當然不能“缺席”,合肥市多個社區、街道將轄區居民聚集在一起,共同動手,喜迎元宵節。 
  “包湯圓親子大賽”、“扎花燈比手工技巧”、“猜燈謎賽腦力活度”……元宵節前一天,一場別開生面的“濃情元宵春暖社區”活動,在合肥市經開區芙蓉社區舉行。來自社區的10組家庭親子“總動員”,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動手,猜燈謎、包湯圓,玩得不亦樂乎?;顒蝇F場,環保達人還現場教大家用紅包制作了一個個喜慶的花燈,備受孩子們的熱捧?! ?/div>
  合肥市高新區,興園中心聯合六大社區舉辦“鬧元宵”活動。孩子們團團圍住社區工作人員,領取制作花燈的原材料,自己動手。一點漿糊、幾疊紅紙、幾捻竹篾,不一會兒,屬于自己的元宵花燈就“出爐”了。別說,做得有模有樣,還真挺像回事兒。孩子們拎著花燈,相互比著,嬉戲玩鬧,好不歡樂?! ?/div>
  蜀山區竹蔭里社區,居民聚在一起,“喜迎元宵節,巧手制燈籠”?;顒又?,社區工作人員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有關元宵節的歷史故事、傳統習俗等,接著,派發做燈籠的原材料,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DIY。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所有親子家庭都陸續“交作業”了,雖然有的燈籠并不完美,可大家伙兒并不在意,拎著親手制作的燈籠一臉得意,還開心地拍照留影。還有眾多蜀山居民相聚“劉園”,放河燈、猜燈謎、剪窗花,重溫傳統民俗,共同歡度元宵佳節?!?/div>
  “包湯圓、扎燈籠在家里也可以做,但以活動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參與,總覺得格外熱鬧喜慶,還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挺有意思的。希望合肥市能多舉辦些各類文化活動。”參加蜀山區竹蔭里社區活動的戴先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