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2019年,我省文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安徽篇章,加快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這一年,文藝創作碩果累累,文化產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優質的“文化大餐”端給千家萬戶共享,徽風皖韻的“文化范”傳向五湖四海,城鄉百姓生活因文化滋潤而提振精氣神、更有獲得感。
文藝精品提上“新高度”
電視劇《黃土高天》藝術再現農村改革發展歷程;廣播劇《小崗新傳》講述“大包干”帶頭人及“崗二代”“崗三代”們在農村改革、生產和生活中的鮮活故事;歌曲《中國在這》展現對祖國的熱愛與贊美……12月12日,安徽省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揭曉,60部獲獎作品充分展示了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嶄新成果。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一年,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體現“四個謳歌”、展現江淮兒女投身改革發展火熱實踐的精品力作,進一步打響江淮文化品牌。
這一年,“文化皖軍”創作熱情勃發。全省28個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立項數量創歷史新高;《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這一年,“文化皖軍”不斷攀越高峰。在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電視動畫片《大禹治水》、廣播劇《小崗新傳》、電視劇《黃土高天》、圖書《經山海》4部作品榮獲“優秀作品獎”,省委宣傳部蟬聯“組織工作獎”,并在全國表彰座談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這一年,“文化皖軍”頻頻傳來捷報。壽縣文廣新局表演的壽州鑼鼓《淝水流韻》和張碩制作的硯雕《萬佛朝宗》獲得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省雜技團創排的節目《徽風皖韻――頂板凳》榮獲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銅獅獎”,我省雜技時隔16年再次獲此大獎;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夏圓圓捧回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省歌舞劇院卞珊珊獲得韓國國際聲樂大賽中國聲樂民族組金獎……
創作是文藝家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文藝家的立身之本。 《一條大河波浪寬》主創之一、著名作家潘小平說:“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走基層之路,常修智慧之眼,常思出彩之策,常練行文之功,才能創作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文學精品。 ”
文化產業提升“含金量”
12月20日,全省“文化名家進高校”暨“非遺進校園”走進阜陽師范大學。“有戲安徽”平臺特別安排直播,呈現文化名家、非遺傳承人與師生聯袂舉辦的“傳承與夢想”專場文藝演出。
自2017年9月上線以來,融合藝術與技術的“有戲安徽”平臺已直播120余場,打造手機、廣播、網絡、電視與劇場“五位一體”的傳播格局,讓觀眾隨時隨地欣賞高質量的演出。
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一年,我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省屬文化企業“瘦身強體”工程,不斷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文化皖軍”在新時代展現強勁實力和嶄新形象。
這一年,文化企業不斷強筋健骨,鑄造文化“實力派”。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安徽出版集團躋身新聞出版產業“百億俱樂部”,并雙雙第10次被認定為“全國文化企業30強”。安徽省文化投資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揭牌成立,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再添新軍。
這一年,文化企業加快融合發展,彰顯文化“自信心”。皖新傳媒為六安市圖書館打造全國首例全館型委托運營管理服務項目,探索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深度融合新模式。
這一年,文化企業大方展示身段,盡顯文化“國際范”。在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上,24個文化投資項目簽約或達成合作意向;在第二屆長三角文博會上,35個文化產業項目牽手江淮;在第二十六屆北京圖博會上,18家出版單位攜800余種精品圖書及多項文創產品集中亮相……
從凸顯中國精神的精品圖書,到融合科技的創意圖書,安徽出版集團圖書出版向高水平、精品化道路邁進,圖書版權不斷輸出海外。集團董事長王民說:“目前,我們集團版權輸出已覆蓋歐美、‘一帶一路’沿線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將《紅色初心》叢書、《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批主題圖書版權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
文化惠民提高“獲得感”
詩朗誦《四中全會耀中華》、快板書《界首舊貌換新顏》、曲劇小品《新中國七十年變化大》……近日,界首市“冬之情”文化藝術季火熱開場,存世藝術館文化廣場歌舞飛揚,西城街道信義社區文藝隊、張莊社區藝術團獻上一個個自編自演的節目,收獲市民熱烈掌聲。
讓百姓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始終是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年,我省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提高城鄉百姓的文化“獲得感”。
這一年,送給百姓的“文化大餐”更實在。從全省“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到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主辦的“文藝扶貧攜手小康”惠民演出,再到全國戲劇名家看安徽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炫目的LED大屏,演員直接登上村中文化樂園大舞臺,走進農民群眾中間獻上精彩節目。春節期間,全省成立1100余支文藝小分隊,廣泛開展向群眾“送文化年貨”活動,7100余場活動遍布江淮大地。
這一年,送給百姓的“文化大餐”更豐富。第六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吸引755家特約商戶參與,910萬元資金直接補貼消費者,為城鄉群眾送上1000余場惠民演出。全省124個公共圖書館、123個文化館、1438個文化站、20個美術館、89個博物館,共計1794個公共文化場館的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免費開放。
這一年,送給百姓的“文化大餐”更時尚。 “安徽文化云”正式上線,整合縣級以上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單位信息和數字資源,讓城鄉群眾共享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全省15441個農家書屋中,14971個已完成數字化建設,占總數的96.96%。
臨近元旦,來安縣半塔鎮綜合文化站站長王祖道愈發忙碌起來,他仔細篩選鄉親們競相報上來的一個個節目,緊張準備即將到來的鄉村春晚。“我是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舞臺扎根在鄉村,觀眾永遠是鄉親。 ”王祖道說,“黨和國家關于農村的好政策要用通俗的文藝表現出來,接地氣才能被接受,有看頭才能有說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