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城市里交錯密布的街巷,宛若刻錄在時間里的音符,構筑成為城市記憶,講述著散落在合肥的人文故事。一條條街巷,見證了一代人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見證了一代人在紅旗飄揚下振臂宣誓,見證了一代人在科技海洋里乘風破浪,見證了萬家燈火在時代變遷中的脈脈溫情。
銀 屏 街
狀元古井歷滄桑 書生意氣恰當年
東起明光路,西至淝濱路,這里是銀屏街,古稱淮浦巷,被譽為“廬陽八景”之一。《八景說》記載:“柳絲花片,春光動也;輕煙碧浪,春水生也;香車寶串,春人游也;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際也。”
淮浦巷已經同歷史一同飄遠,可每當駐足在今天的銀屏街,依然會在某一個瞬間回到記憶的溝壑,一種莫名的情愫涌上心頭。
淮浦巷位于板橋河入南淝河的河口處,古時有一處淮浦渡。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行密占據了淮河以南和長江以東的大片領地,開創了楊氏吳國。吳王經常乘船順著板橋河來到淮浦巷,為合肥留下了一道美食吳山貢鵝,他的女兒百花公主則留下了“百花井”“花園街”“小花園”等地名。
明清時期,淮浦巷逐漸形成一座渡口集市,每逢趕集的日子,商販們趁著天還沒亮就早早趕到這里。淮浦巷人氣越來越旺,更多的人來此逛街,特別是春天的時候,合肥人喜歡來淮浦渡一帶游賞,官吏文人到金斗驛聚會風雅,尋常百姓到淮浦巷趕集喝茶。
成為古廬州八景之一后,淮浦巷的名氣更大了,人氣也更旺了。很多合肥的歷史名人都在這里留下印記,名氣最大的就是李鴻章。
762米長的銀屏街分為三段,第一段就是淮浦春融。附近有一家老茶館,承載了許多故事。舊時,合肥人有結伴到茶館喝茶的習俗,文人墨客在此高談闊論,老百姓在此談天說地。
清朝道光年間,合肥“城東七子”也經常來到淮浦巷,在這里的茶館品茗賦詩。清朝同治年間,茶館又迎來“廬州三怪”,在此嬉笑怒罵之際,留下詩篇。其中,“城東七子”之一的蔡邦甸是李鴻章的老師。后來,李鴻章的老師進京,留下一段尊師重教的佳話。現在的銀屏街,專門設置了10塊地磚,分別刻有“城東七子”和“廬州三怪”的詩詞,游客可一邊品茗,一邊品讀前人的詩句。
銀屏街上還有一個“狀元古井”,傳說是北宋狀元楊的宅院古井。當時,失去丈夫的楊母生活窘迫,在淮浦巷含辛茹苦地將兩個兒子撫養長大。哥哥楊察考中榜眼,后來成為宰相晏殊的女婿。弟弟楊連中三元,高中狀元。不久后,母親病逝,楊回鄉奔喪,看著宅院里的古井,回憶母親教育兄弟二人讀書的場景,悲傷過度而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年僅30歲。宋仁宗特降旨撫恤。現在仍有許多人來到銀屏街在古井旁感受孝子情懷。
當陽光恣意傾斜南淝河,漫步在河畔邊的銀屏街,街景印記在視野中逐漸清晰,那點點斑駁在時間的輪回中勾起往昔歲月。傍晚,明光路上三三兩兩的學生談著校園趣事,聊起書本小說,青春的氣息一不留神鋪滿了整條古老的街道。仿佛當年品茶談天的才子們,換了一種風貌又回到了舊地,依然那般朝氣蓬勃,神采奕奕。
淝濱路的一段,大概便是這座城市難得尋覓到的悠閑了。沒有紅綠燈,也沒有鳴笛聲,有的只是夕陽余暉慵懶灑向南淝河道。光影折射進銀屏街,輕輕地撫摸著每一戶人家的窗臺,聆聽這家孩子今日考了滿分,那家長輩出門遛了個彎……時光便被剪碎在了令人溫暖的家長里短中,恰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九 獅 橋 街
扶欄雕刻九頭獅 橋畔兩岸江淮情
記得小時候,只要聽到“九獅橋”三個字,便會覺得熱鬧,這份記憶一直存留至今。廬州眾多古街巷中,九獅橋街是個特別的地方,從歷史一直走到今天,總有數不盡的感慨。
翻開兩百年前的《合肥縣志》,濃濃墨香中九獅橋街赫然在目。古老的九獅橋街有著詩一般的傳說。相傳多年以前,九獅河上有一座簡易木橋,后被洪水沖垮,一直不復修建。民國時,河上還沒有橋,稍一漲水,老百姓進城后要想去河對岸,要繞一個大彎,來回很不方便。當時有一個姓戴的商人從外地回來給母親做壽,在廣收了親朋好友的禮金后,他沒有像平素那樣請客吃飯,而是取消一切慶祝儀式,用這筆資金在九獅河上修建了一座石頭橋,這就是九獅橋。
據說,當時的九獅橋是一座石頭橋,橋不太寬,青石鋪就,兩邊的扶欄很低,扶欄上雕刻了九只精致的小石獅,石獅造型奇特,很有觀賞性。在后來的數十年間,九獅橋一直造福于兩岸百姓。在一些老人印象中,橋下的九獅河以前很寬,曾是一條暴戾之河,后來河道慢慢變窄。
據曾在河對面的洪家花園長大的老人回憶,解放前的九獅橋邊是另外一個樣子,當時兩邊全是毛行――收鵝毛、鴨毛的,擠擠挨挨一大排,聲勢很大。《合肥地名錄》云:九獅橋街曾名創新街,南起長江路,北至淮河路,以街北段舊有九獅橋得名。該街經過團結巷、消暑巷、九獅河巷、中菜市路,是市區古老而繁華的街道。沿街兩邊植有法國梧桐,后道路擴建被砍伐殆盡,北端隔淮河路與教弩臺相望。街內有長江劇院等單位,南端與長江路交口處有“三八”百貨商店,現街兩邊分別是市服裝研究所和省煤炭廳等單位的宿舍。
熟悉此處地理的人都知道,九獅橋街段的中菜市就是當年的九獅河,解放后淮河路改造,將九獅河填平,建成了中菜市,九獅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再后來橋拆路修,逐漸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兩側的商家,儼然也不復當年。每個孩子都會哼上兩句的阿毛湯圓店,已經換成了裝修現代的精品服飾店,“三八”百貨商店也建成了全新的迷你藝術街區。穿插在長江劇院兩側的火鍋、點心、串串店,怎么也尋不到一根“鴨鵝毛”的蹤跡。
說來奇怪,人們對于這里是商業中心的印象卻始終如一。曾經合肥人都知道買大件要去十字街頭、三八商店,如今買鞋子、包包依然情不自禁往步行街去。可見,無論九獅橋的商貌如何變化,它始終順應著這座城市里人們對購物天堂的期許,也在來往人群的記憶中美好而雋永。
長 臨 河 老 街
城市里的老地方 游子夢中故鄉情
長臨河位于肥東縣最南端,瀕臨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西接合肥市濱湖新區,被譽為“魚米之鄉”。
長臨河老街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典型的江淮水運碼頭。老街呈“T”字形分布,其中一個出口正對著環湖大道。老街在鼎盛時期有行館、莊、鋪、房、坊、攤點等各類商業近百家,以米行、布莊、藥店、醬園、酒館、百貨為主體。現在,長臨河老街清一色的青磚黛瓦,造型古樸。
老街上的風景要數那一處老郵局,穿越時空的隧道,綠色的背景里掩藏著經年的故事。在老街老郵局舊址和老報館里徜徉,被展示的老物件、老報刊、老照片帶到了另一個時空。特別是長廊宣傳欄上詳盡地介紹各時期各領域的長臨河名人,讓人不禁為這個水鄉小鎮肅然起敬,老街的人和事在這里渾然一體,歷史煙云繚繞,過去與現在交織。
老街風華吸引許多游客前來。每到周末,來長臨河老街的人就多起來,民間傳統手藝人會帶著他們的杰作來此,供游客們賞玩。傍晚,街巷里的客棧還閃爍著霓虹。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趁夜色在街巷里漫步。小酒館里,三三兩兩的客人圍坐,品嘗著老街美食,享受著片刻寧靜,他們暫別都市的喧鬧,言語飛過青磚黛瓦不知不覺已微醉。這里的靜時光,恰恰好,讓你不會離工作太遠,也不會讓心一味沉浸、繾綣。
曾與古街上做手工酥糖的老人家聊起,這條街曾變得不太似從前的模樣,慢慢地又一點一點變回了原來的味道,追其原因,老人笑著說:“生活變好了唄!”商品經濟闊步向前的年代,老街上的人紛紛出門打工,掙了錢回來再裝修房子、添置家具,生活條件越發好了,老街也顯得不那么老了。
隨著物質條件日益滿足,精神中那個名為“家”的地方又回到了我們追逐的視野中。青瓦灰檐下掛上一頂紅燈籠,推開木窗,依稀能聞到麥芽糖的香甜,這便是游子歸家的安心。于是,我們又一點一點將家變得更像家了。曾經的努力讓我們知道了家鄉的另一種風貌,而洗盡鉛華之后,更是對故鄉永恒的牽掛。
四 古 巷
燈火輝煌城中廟 便是初心最難得
據說,四古巷因當地曾有四座古墓而得名,至于具體年月,如今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在兩百年前的《合肥縣志》卷三中,可以看見四古巷的名稱。有人傳言在解放前這里有過一座祠堂。再后來就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四古巷周圍建成了合肥供電局和長江飯店住宅小區。
現在的四古巷熱鬧非凡,它連接著長江中路和安慶路,長百來米,寬也不過三四米。兩旁店鋪林立,賣服裝、餐飲、小商品的,生意紅紅火火,人群熙熙攘攘。
1923年,合肥巷子里一戶人家窗外,十個月大的嬰兒與父母留下一張珍貴的合影,照片里的嬰兒是楊振寧。熟悉廬州地理的人們大都知道,這條小巷在長江飯店與城隍廟批發市場之間,位于長江中路的南北方向,名叫四古巷。楊振寧先生以四古巷為根,四古巷也因他而自豪。
據四古巷的老人們介紹,楊家曾有一個大宅就坐落在四古巷,是楊振寧的祖父楊盛邦在津南巡警段芝貴幕中擔任筆札期間攢下積蓄后,委托其弟楊邦瑞購買的,宅子共七進,每進三間。
從牙牙學語到懵懂頑童,楊振寧在小巷中度過了人生中的前六年。后來他又進京求學,直到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才重返故里。隨后進入合肥大書院的廬州中學(原安徽省立六中)就讀,日軍的轟炸又迫使廬州中學遷至三河鎮,于是楊振寧一家也遷至三河鎮。再后來他又到西南聯大就讀,直至出國留學,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4年,楊振寧曾寫《歸根》詩一首,四古巷一面墻上也有展示:“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深究對稱意,膽誠云霄沖。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楊振寧并沒有忘記這平凡而古老的小巷,每次回合肥時,他都要到四古巷看看。
走在四古巷中,童年便歷歷在目的又何止一位楊先生?想必每一位曾在新華書店忘卻時間的少年,在長江路漫步卸下一身疲憊的青年,夜游城隍廟感嘆變化之大的中年人,都在無形中步入了這條小巷結下的緣網。回首往事,它連接著我們的幼時憧憬與成年拼搏,它喚醒了我們曾對美麗新世界的好奇,亦教會了我們在人生的沉浮中如楊振寧般勿忘初心,孜孜以求。
黃 屯 老 街
跳動著的文化脈搏 傳千年的民族瑰寶
黃屯,因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黃穰屯兵于此而得名。老街依山傍水,位處合肥市廬江縣東南邊陲。作為曾經的水陸碼頭,黃屯老街也繁華一時。從如今斑駁陸離的白墻青瓦馬頭墻和雕梁畫棟的木結構樓房,依然可以發現舊日熙攘時光。
據20世紀70年代黃屯境內出土的“馬氏碑記”載: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黃屯老街是東西走向,明末清初形成半邊街。后于雍正八年(1730年),毀于一場大火,半邊街一片廢墟,后人重建,重建街市改為南北走向。
如今的老街,街巷格局為兩橫一縱,即南北兩面各一條橫街和中間的一條縱街。其中縱街為上街,即原始的黃屯老街。南北走向橫街則與黃屯河水流方向一致。據龍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老街長約800米,呈南北彎曲形,有明代建筑3間,清代建筑108間。”一幢幢古宅經歷風霜日曬雨淋,傲然屹立,向世人傳遞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駐足在老街小巷,只慢慢看一眼,便覺恍若昨日。駐足玩味,黃屯千百年來跳動的文化脈搏驟然間爆發,好似一場偶遇,撩撥心弦。風水寶地孕人杰,無數藝術家從這里走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藝術手撕書法代表性傳承人孔明惠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以手撕代替執筆,把寫字功力由筆桿延伸于手指,手藝巧妙,一撕而就,即成一體,翩若驚鴻。據孔明惠介紹,“手撕書法綜合了書法、剪紙、篆刻等藝術,講究一氣呵成。”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演中,他的手撕書法更是被中外友人譽為“中華一絕”。
提起黃屯,“毛竹之鄉”也難免浮現在腦海中。老街周邊隨處可見翠竹依山。語云:“靠山吃山”,黃屯鄉民多以篾器竹編為生,老街的商貿亦始于各類竹器手工作坊。民間竹雕藝術家張長江,也便是從“毛竹之鄉”走出的杰出人物。上個世紀90年代末,張長江的“竹藝三絕”竹畫、竹造型、竹刻相繼問世,竹雕作品巨扇《和鳴圖》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其巧奪天工的技巧,奇思妙想的創意,讓黃屯竹刻走向了新的廣闊平臺。為了傳承技藝,把“根”留住,他在廬江黃屯和萬山建起了兩座“竹藝三絕”藝術館,招收學員學習。
老街古跡,也在千年歲月中熠熠生輝。譬如會軍橋、望湖碑、殷山墓、祖師洞等,這些景點與黃屯老街一起,串聯起這一方水土的人文與自然風光之美。
下茶館,是老街人傳下來的生活方式。要說黃屯茶館里最有名的,要數黃屯大餃和黃屯大餅了。早起之后,捧一把茶壺,到館子里叫上3個大餃子,邊吃邊談。牛角造型的大餃,皮薄餡大,炸得酥脆可口,讓人百吃不厭。黃屯大餅粉質利口又有些勁道,餅油而不膩,焦的一面吃起來十分脆香。據傳,黃屯的大餅和大餃子,在江淮地區也是出了名的,其與“老佛爺”慈禧太后結下的一段奇緣,更為鄉人一百多年來津津樂道。
除了吃以外,在黃屯最有特色的恐怕就是“黃屯龍燈”了。正月里,也是老街人最閑的時候,舞龍燈便成了老街人的頭等大事。為了祈求好運,當地人都會扎起龍燈,子龍舞到哪家,哪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算是接燈,這便是展現黃屯“年味兒”的一種獨特習俗。
因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5年,黃屯老街毫無懸念地入選安徽首批千年古村落。2017年8月,老街晨曲被評為廬江新八景。如今,黃屯老街知名度不斷提升,游客也日益增多。
木匠、篾匠、扳匠、鐵匠、銀匠、糖坊、老浴池……對于老街的傳統技藝,塑造了這方水土的人們。黃屯正在進行搶救性保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展示,更是幾乎還原了那個時代的老街原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