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日前發布《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計劃》,宣城市以“時代楷模”李夏為原型創作的皖南花鼓戲大戲《青春?李夏》及抗疫題材小戲《逆行者》雙雙入選。據了解,全國此次列入創作計劃的重點作品共72部,其中地方戲21部,我省共有3部被列入,包括《青春?李夏》和《逆行者》。皖南花鼓戲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在沉寂多年之后,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宣城市不斷加大對皖南花鼓戲的傳承保護力度,扎實推進現代題材精品創作和傳播,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開始實施的首期皖南花鼓戲小戲孵化計劃,極大地調動了該市皖南花鼓戲創演人員和民營院團的積極性,涌現出《臘月雪》《歪打正著》等一批較高質量的小戲作品。
幾度起伏“小”戲登上大舞臺
曾經輝煌的皖南花鼓戲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的花鼓調,流行于皖東南宣州、廣德、寧國、郎溪和蘇南、浙北等地,是我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19世紀末,湖北民間的花鼓調和河南的燈曲隨移民傳入皖南,與當地民間歌舞合流,并受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歷經百年演化、發展,形成了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色彩,覆蓋皖蘇浙三省近千萬人口。
皖南花鼓戲表演藝術源自民間歌舞,以白扇子、紅毛巾、彩色帶為基本道具,根據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變化,構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體動作,伴著鑼鼓節奏翩翩起舞,以表達人物內在情緒,完成戲劇動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皖南花鼓戲作為植根于農民群眾‘生活土壤’之中而成長起來的民間戲曲,保留了獨特的喜劇風格、民間燈會的歌舞表演藝術和民歌風味濃烈的唱腔,具有獨特的藝術精華和優良傳統。”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中心主任范瓦夏介紹。
皖南花鼓戲一度興盛,又一度衰落。兩次晉京獻演,是皖南花鼓戲最輝煌的記憶。1982年,小戲《春嫂》到省里匯演,獲評全省最好小戲之一;隨后代表我省和另外兩個小戲以及兩個黃梅戲作品組成一臺戲,在北京向黨的十二大代表匯報演出。1990年,新編歷史劇《羯鼓驚天》,受國家民委邀請晉京匯報演出,受到首都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和觀眾的熱情歡迎。1987年,皖南花鼓戲《姐妹皇后》在中央臺和省電視臺熱播,掀起了皖南花鼓戲的又一次高潮。1996年,新編皖南花鼓戲現代戲《老板娘》獲省第六屆藝術節一等獎,同年,該戲入選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2004年,《送瓜苗》榮獲第11屆曹禺戲劇獎全國小品小戲大賽一等獎。
正視困境期待重現昔日輝煌
和其他傳統戲劇一樣,皖南花鼓戲曾經的輝煌已成歷史,而與一些大劇種或某些兄弟劇種相比,皖南花鼓戲面臨的現實更為嚴峻,在繼承人、劇目和劇種乃至藝術個性上都遇到不少問題。
首先,后繼乏人。據了解,目前,宣城市老一輩的皖南花鼓戲藝人都逐漸老去,隨著他們的逝去和劇種大面積的萎縮,以言傳身授為主要傳承手段的戲曲藝術,傳承就成為大問題。
其次,劇目減少且少新作,民間劇團數量急驟萎縮。據一些老藝人回憶,抗戰前皖南花鼓戲能經常上演的劇目有本戲(大戲)53本、小戲114出。如今,僅有大戲37本,小戲87出,且大都是從其它劇種移植而來。同時,由于1960年蕪湖藝校撤銷,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乎再無培育皖南花鼓戲的各類專業人才的學校和單位。多年來所培養的花鼓戲演員,不僅總體數量少,能“挑大梁”、作為擔綱演出的演員更少,且劇種代表性劇目的唱腔、表演等傳習活動,早就開始淡化了。上世紀80年代起,活躍在皖東南農村的眾多皖南花鼓戲民間劇團,曾給廣大群眾帶來豐厚的精神享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劇團數量開始“斷崖”式下跌。以郎溪縣民間劇團為例,該縣1985年至1997年領證的民間花鼓戲劇團有10個,但當時該縣具有演出能力的劇團僅有一兩個,連一些“草臺班子”都已經不怎么唱花鼓戲了。一位資深花鼓戲藝人感嘆,現在,不少花鼓戲劇團實際上是黃梅調為主,花鼓調為輔,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談得上藝術的堅守和傳承?
在專家們看來,皖南花鼓戲迥異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保存著民間藝術(民間歌舞、民間說唱等)原生態面貌,這對研究我國戲劇以及社會學、民俗學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活態標本和歷史資料。皖南花鼓戲所蘊含的文明,是文化多樣性在這一地域的體現,其所包容的民族精神、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也同樣是維護這一地域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面對困境,曾成功申報“非遺”的皖南花鼓戲還“有戲”嗎?誰能把這出“好戲”接著演下去?
保護傳承讓“好戲”繼續上演
傳統戲劇表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也能從戲曲劇目中表現出歷史文化,繁榮傳統戲劇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欣賞水平有很大的價值,有時甚至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在宣城市,還有這樣一批藝人執著于皖南花鼓戲的保護和傳承,默默地為這一劇種的振興貢獻力量。近年來,宣城市通過常態化開展戲曲進校園、優秀劇目進鄉村和扎實推進精品創作等形式,大力推進皖南花鼓戲這一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該市在市第四小學等5個示范點開設皖南花鼓戲興趣班,扎實開展戲曲輔導培育工作。2019年,示范點共邀請10多位戲曲名家或專業人士,開展送戲曲、教表演、傳承輔導230余課時,覆蓋學生數達9200人次。
為了抓牢戲曲觀眾群,宣城市構建以市本級為中心,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樞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的戲曲展演網絡體系,大力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2019年全市共開展送戲進村902場,覆蓋所有行政村。同時,該市狠抓皖南花鼓戲現代題材精品創作,從2019年開始啟動實施皖南花鼓戲小戲孵化計劃,每年孵化5至8個皖南花鼓戲新創小戲,每部小戲給予10萬元資金扶持,極大地調動了當地皖南花鼓戲創演人員和民營院團的積極性,涌現出《臘月雪》《歪打正著》等一批較高質量的小戲作品。今年4月,該市三部皖南花鼓戲作品入選2020年度安徽省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其中,《青春?李夏》一舉填補了該市省級戲曲孵化項目中大戲一直缺項的空白。
《青春?李夏》的劇本創作者、國家一級編劇黃廷洪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必須牢牢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人民謳歌、為時代謳歌、為英雄謳歌,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氣的文藝作品,不辜負人民的重托和自己肩負的神圣職責。《青春?李夏》的作曲王春生說,音樂是一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皖南花鼓戲音樂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中不斷探索著,《青春?李夏》這個戲也不例外。“與我以前作曲的大型皖南花鼓戲《好人曹二貴》和《母親河》等戲劇相比,《青春?李夏》的音樂分量更重,創作中遇到的挑戰更多,但是有英雄事跡的鼓舞,與英雄的犧牲精神相比,什么樣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了。”
采訪中,專業人士指出,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實現皖南花鼓戲的再度輝煌,首先必須在保護中求傳承,傳承中求發展,讓這個扎根鄉村的傳統地方劇種回到群眾中去,大力推動劇目創作、劇種展播和傳唱,讓越來越多的群眾特別是年青群體了解、關注并欣賞這一劇種,走普及化、大眾化之路,這也許才是皖南花鼓戲保護和傳承的最終方向。
為了皖南花鼓戲,宣城的戲曲敬業者們,正在把對“時代楷模”的無比感動和崇敬,化作一種本能的行動,一直在努力前行!(記者 張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