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住宅,位于包河區淝河鎮,曾做過渡江戰役的后方醫院。因建筑風格獨樹一幟,這座古民宅作為民國時期合肥鄉土民居的代表作,2011年被列為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市財政投資700余萬元,擬對其進行修繕。
這只是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圍繞文化遺產開展了多項保護工作,市政府定期聽取全市文物保護工作專題匯報,總結年度文物保護工作開展情況,研究解決文物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推進文物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并形成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
據市文物管理處文物普查統計顯示,目前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95處,其中古遺址131處、古建筑10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建筑60處、古墓葬44處、石窟寺及石刻4處,其他文保單位7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點近1700處。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下,市委宣傳部大力推進,市文旅、文物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通力協作,我市文保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據市文物管理處副處長路文舉介紹,“十三五”期間,市、縣政府不斷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共投入8000多萬元,實施了40余項文物保護工程,先后對劉銘傳故居、馮玉祥舊居、張治中故居、李克農故居、衛立煌故居、大孔祠堂等文保單位進行修繕。今年,合肥市博物館設計方案招標已完成,爭取年底前開工建設。
健全完善文物法規和規范性文件
為更好地呵護全市文物資源,我市為文物保護單位編制了專項保護規劃。2013年通過量身定制《合肥市城市紫線規劃》,將文物保護單位規劃納入到合肥市城市發展總規,為保護和持續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提供了規劃控制依據。
2018年1月1日,新修訂的《合肥市文物保護辦法》正式實施。新增23條(款、項),增加水下文物保護內容,明確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扶持,強化了承擔文物保護工作相關部門的職責,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物制定了相應的文物保護措施,鼓勵文物資源依法合理適度利用。
2020年,《合肥市工程建設項目文物保護區域評估實施辦法》出臺,通過優化流程、精簡合并事項、下放審批權限、強化監督管理,構建了科學、便捷、高效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系統,實現了工程建設中文物保護前置,解決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規程規范問題。
據市文旅局統計,我市按要求對第八批國保和省保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了核對和重新劃定。所有文物保護單位及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點均豎立了保護標志碑,每處不可移動文物都有了明顯的標識;文物保護單位都建立了檔案,確立了保管機構和保管專人,并及時動態性地修訂更新檔案記錄;對沒有管理使用單位的文物點,聘用了文物保護員,對各轄區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實地安全巡查,及時掌控全市不可移動文物點的安全狀況,對有可能危及文物安全的建設行為提前介入,避免工程建設對文物造成破壞。
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不斷升級,各地博物館成為重要的旅游項目。據統計,我市現有40家博物館(不含省級館),其中國有博物館15家、非國有博物館25家。館藏文物12000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6件(套)、二級文物195件(套)。
近幾年來,我市非國有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增幅明顯。截至去年,這一數字已是五年前的兩倍之多。為此,市文旅、文物部門制定了非國有博物館設立備案標準化材料清單,從申請到備案登記,全程指導、全力協調,溝通解決非國有博物館在備案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此外,市政府每年列出100萬元文物征集專項資金,為即將建設的合肥市博物館征集展品提供資金保障。
保護文物,除了存史資政,其更大的功用是供世人參觀游覽,從中增長見識,知史鑒往。目前,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筑過程中,市文旅部門注意發揮文保單位與文博場館的基地作用,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城市客廳”。如李鴻章故居陳列館、巢湖“三將軍故居”已逐步發展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重要旅游接待窗口和城市名片;渡江戰役紀念館“我為大軍送物資”課程榮獲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全國優秀教學設計獎”;六家畈古民居群內開辦的票證博物館、奇石館,三河民俗博物館利用歷史建筑陳列的匾額、古陶瓷、傳統家具等傳統文化展品,年接待觀眾逾5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