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和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制的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近日正在福建進行緊鑼密鼓的拍攝,目前整體進度已近半,預計今年10月正式開播。日前記者專門采訪了這部紀錄片的總撰稿人、著名作家季宇,以及該片導演、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導演和制片人王振濤,聽他們講述這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有趣的幕后故事及一個歷史上真實的劉銘傳。
《淮軍》作者親筆撰稿翻閱大量史料“逐真”
安徽省文聯名譽主席、省作協名譽主席季宇去年受邀為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擔任總撰稿,他對這個題材很感興趣,投入了很大精力。他說,“感興趣是因為劉銘傳是合肥人,而且特別了不起。這些年,我對劉銘傳的題材一直很關注并且很有興趣,這些年也一直在研究,劉銘傳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都非常大,所以一定要把他的影響力給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安徽合肥還有位這么了不起的人物。”2011年,季宇創作《淮軍四十年》這部作品時,其中有幾個章節寫到了劉銘傳,為此他也搜集了很多資料。而到了寫紀錄片時,季宇覺得之前的那些資料遠遠不夠了。“這部紀錄片是專門表現劉銘傳的,一共4集,包括他臨危受命出山保衛臺灣、建設臺灣的全過程,我們力求真實地還原,這就需要大量的真實而詳實的資料。”季宇2017年夏天開始撰寫提綱和初稿,其間查閱了中外大量文獻資料,收獲頗豐。“清政府的奏折、相關人士的來往書信,以及法國政府、法國海軍部在中法戰爭期間的檔案、電文……很多新的史料和過去被忽略的鮮為人知的史料,都被我們翻出來,為這部紀錄片的撰稿提供了大量真實依據。”季宇說,這部紀錄片劇組陣容非常強大,除了他之外,學術顧問是著名的清史專家翁飛博士,他專攻淮軍研究,著述甚豐,“我們在撰稿之初就開始對其中的細節反復推敲、反復研究,杜絕一切無根據的‘戲說’,力求真實還原一個智勇雙全、有血有肉的劉銘傳。”
隱居“名將”臨危受命保衛臺灣垂名百年
“抗法保臺,建設臺灣,劉銘傳一生最光彩的亮點在臺灣。130多年來,他的事跡一直在海峽兩岸廣為流傳,成為牽系皖臺同胞骨肉親情的紐帶和橋梁。我去臺灣時,能深刻感受到劉銘傳對臺灣的影響力至今不減,有銘傳路、銘傳大學,連幼兒園都有以‘銘傳’命名的,這讓我備感驕傲。”在季宇的筆下,劉銘傳的形象鮮活躍然于紙上,他剛正不阿、行為果敢、思想先進、大義凜然,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力挽狂瀾的改革創新精神。
劉銘傳,字省三,合肥西鄉劉老圩人,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為六,因為幼時出天花,臉上留下麻點,故有“六麻子”的綽號。劉銘傳生性豪放,桀驁不馴,年輕時販過私鹽。有史書描述他“鐘聲鐵面,雄俠威棱”。
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克廬州,劉銘傳手刃土豪,拉起一支團練隊伍。不久,他投奔李鴻章,加入淮軍。由于血性忠勇,戰功卓著,很快成為淮軍第一名將。然而,“李廣功高,封侯無分”,這讓劉銘傳牢騷滿腹,一肚子怨氣。他多次辭官,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有史料稱,劉銘傳一生五進五退,所謂“凡五進,而辭退乃十有八焉”,可見他解甲辭官多由他撂挑子而致。
季宇說,有兩件事很能說明劉銘傳的個性:一是,劉銘傳初到淮軍,曾國藩要接見大家,可是,左等右等,一直未見曾國藩露面。大家都耐心等待,包括李鴻章在內,只有劉六麻子耐不住性子,直著喉嚨嚷:“要見就見,不見拉倒,再不來老子就走啦!”此時,曾國藩正在屏風后偷偷觀察。事后,他對李鴻章說:“臉上有麻子者,帥才也!”二是,李鴻章是他的老上司,對他有知遇之恩,李鴻章做壽時,別人都拼命巴結,紛紛送上重禮,而劉六麻子只是按鄉俗送上兩斤壽面、兩條方片糕,并附詩一首:“時人個個好呵泡,雞魚肉蛋整擔挑。惟有省三情太薄,二斤掛面兩條糕。”從這里可以看出,劉銘傳個性剛直,從不溜須拍馬,所以有人評價他:“龍性難馴”、“性不耐官”。
劉銘傳多次辭官,又怎么會在將近50歲的年紀重新出山去打仗呢?這源于他的植根于血脈的家國情懷。劉銘傳雖讀書不多,但傳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卻深入骨髓。
1882年4月,法國軍隊攻占了越南北方重鎮河內,當時越南是中國屬國,中法對抗,一觸即發。1883年12月11日,法國突然向駐扎在越南山西的清軍發動了進攻,中法戰爭正式爆發。隨后不久,事態進一步擴大。觀音橋事變發生后,中法戰爭迅速升級,戰火也由越南境內向中國本土燃燒。為了對華戰爭的需要,法國組建了遠東艦隊,兵分兩路直指福州和基隆。
當時戰場情況很糟糕,越南戰場連遭敗績,朝廷“聞鼙鼓而思將帥”,再次想到了告病還鄉的劉銘傳,決定重新起用他。于是,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急關頭,隱居14年的劉銘傳終于出山,臨危受命,挑起了保衛臺灣的重任。
首任巡撫勇開先河掀“近代化”改革風潮
當時的臺灣孤注大海,遠隔重洋,交通隔阻,管理不便,與大陸各省相比一直處于落后蠻荒狀態。面對法國那樣強大的對手,劉銘傳又是如何力挽狂瀾轉敗為勝的呢?
季宇說,當時,敵我對比,實力相差很大。法國新成立的遠東艦隊配備了各類現代化巡洋艦、裝甲艦、炮艦等22艘。而臺灣連條像樣的輪船都沒有。就連劉銘傳這樣堂堂的巡撫級大員渡臺上任也要租用洋船。基隆是臺灣三大海口之一,真正管用的新炮居然只有5門,開戰不到半個小時便全部被法軍摧毀。所以有人說,臺灣是“有海無防”。從當時法國海軍部的電報中可以看到,法國人認為拿下基隆并不困難。可結果事與愿違。
季宇認為,這些都歸功于劉銘傳正確指揮:一是廣泛發動,招募民團,以基隆、滬尾這兩個海口為重點形成一個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防御體系。二是誘敵深入,揚長避短。法國有艦炮優勢,劉銘傳不與敵人海上爭鋒,而是把法國引至岸上予以打擊。這樣,連續取得第一次基隆之戰的勝利和淡水大捷。
“淡水大捷”使法軍進犯淡水的圖謀徹底化為泡影。此戰過后,中法軍隊在臺灣處于一種長期對峙、膠著的狀態。就這樣,劉銘傳不僅力保臺灣不失,而且牽制了法國主力艦隊,為中法戰爭取得最后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法戰爭結束后,朝廷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決定建省。劉銘傳被任命為第一任巡撫。劉在巡撫任上一共6年,做了許多事,如建立行政區劃,清賦、撫番、建設等等。他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增設炮臺、購買軍艦、修筑鐵路、設立機器局、架設電報、設立郵電總局、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許多都是開創性,過去從未有過的。在他的努力下,臺灣迅速成為當時中國的近代工業較先進的省份。有人說,臺灣的近代化正是從劉銘傳時代開始的。劉也被譽為臺灣的“近代化之父”。
但是,劉銘傳在臺灣的改革卻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打壓,盡管他極力抗爭,最終還是不得不被迫辭職而去。臨走時沒有帶走一物,甚至把自己的養廉銀和歷次因戰功而獲得朝廷的賞銀全部捐出,用于修建學堂,培養臺灣的孩子。
輾轉多地拍攝一年最大程度還原歷史
對于紀錄片來說,既要寫得好,還得拍得好。該片總導演王振濤是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導演、制片人,從事電視工作28年,始終堅守在新聞采編、紀錄片創作第一線,執導過紀錄片《大黃山》、《潮起江淮》、《巨變》等,其紀錄片作品多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獎、世界山地紀錄片獎等。對他來說,拍攝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這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全新的挑戰。
王振濤介紹,《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將摒棄簡單羅列個人事功的小格局,力求從世界和歷史的大背景上來準確定位劉銘傳的歷史功績,并賦予新時代的內涵。把傳統社會的轉型、世界進程的一體化作為詮釋人物不可或缺的考量維度,引用最新的學術成果和史料,尤其是搜集、考證歐洲國家關于中法戰爭的研究成果,在片中做到多視角、新解讀,力求以國際化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為此我們輾轉合肥、浙江、福建、臺灣、越南、法國等多地考察、取景,拍攝制作周期長達一年。讓我們感動的是,拍攝期間我們遇到了很多愛國人士和歷史專家、學者,他們一聽說我們在拍攝劉銘傳的紀錄片,紛紛無償將自己私藏的書籍和資料提供給我們,供我們參考和借鑒,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和支持。”王振濤說。
王振濤透露,該片將通過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情節、戲劇化的矛盾沖突來表現人物,從多側面塑造人物。“比如劉銘傳與法軍斗智斗勇,在宮廷斗爭中尋找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許多精彩故事和細節,讓劉銘傳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活,讓劉銘傳的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