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高新火炬小學沸騰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小學生們像過節似的,一個個擠到各類非遺展臺前,好奇地盯著馬派皮影戲、川劇變臉等表演,而最讓小學生們追捧的是廬州吹糖人、廬州面塑等展位。這是合肥市2024“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活動中熱火朝天的場面。
學生代表走上舞臺,親自拉起操作桿學著玩各種皮影,整個學校大禮堂的屋頂似乎要被掀翻。年已六旬的馬派皮影戲省級非遺傳承人馬飛告訴記者,馬派皮影戲這門技藝已傳承130多年了,全盛時期多達24個皮影班子。上世紀50 年代,馬飛的爺爺、大伯、二伯、爸爸和大哥都從事皮影,一家能拉起5個戲班。馬飛6歲開始跟父親學藝,11歲與爺爺登臺表演皮影戲,至今已從藝40余年。
馬派皮影的人物面部線條比較圓潤,人物造型也更加靈活。唱腔上,也是通過黃淮兩岸特有的“魔調”而展現。馬派皮影通常由兩個人表演完成,一人敲鑼鼓镲,敲得有情節,唱腔也要唱出故事里的悲歡;一人后臺表演,必須“兩手操作百萬兵”。在武斗戲中要四五個人同時激戰,雙手輾轉騰挪。有時,馬飛的一雙手要操作八個皮影人的表演,一場戲下來,他常常汗流浹背。
皖風徽韻的安徽,科里科氣的合肥……古樸而又現代的圖案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在廬陽花布展臺前,小學生們排著隊,體驗著在布上拓印出各種圖案。
廬陽花布市級傳承人蔡傳龍介紹,安徽的挑花工藝過去主要流傳于合肥、望江兩地。合肥古稱廬州,而望江古稱雷陽,兩地民間流行的挑花主要是白底藍花。在此基礎上,采用現代印花工藝,重新組合傳統挑花圖案,制成適合于衣飾、簾布、被面等實用的印花布,順理成章地被稱為廬陽花布。
精彩紛呈的皮影戲,傳統舞獅表演,川劇變臉……五年級(1)班楊曼妮、周羽欣等小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好震撼,好神秘啊!”他們不停地鼓掌雀躍著。
人氣最旺的展臺當數廬州吹糖人了。傳承人康夫利早早地拿出準備好的飴糖、竹簽等工具。在他的巧手上,飴糖被拉成一根根細長的糖管,然后通過吹氣、捏塑等技巧,變成了各種生動有趣的造型,有各種可愛的動物等,讓人眼花繚亂。
福升堂龍獅團、徽幫裁縫技藝、廬州內畫、廬州面塑、廬州古法制香、廬陽剪紙……小學生們把各個展位圍得水泄不通,動手操作,在傳統非遺展演中體驗到快樂和美好。
據合肥市文化館非遺辦主任王進雨介紹,目前該市共開展了五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活動,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到平時只能在書本或者電視上才能看到的傳統技藝和文化。(信息來源: 合肥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