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嫻
當前,少兒業余藝術教育空前繁榮。每逢雙休日,各級少兒藝教單位如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文化館以及社會上各種少兒藝術培訓單位均門庭若市,孩子們身背畫板、手提琴盒,在藝術的園地里學音律、描丹青、展舞姿,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陶冶情操、健康成長。在節日的舞臺上,少不了孩子們的悠揚琴音、高亢歌聲;走進展廳,常能見到少兒們的藝術作品,雖然這些作品顯得有些稚嫩,但其想象力豐富,充滿創造力。少年兒童們通過各種藝術教育,心更明、眼更亮、手更巧、思想也更加活躍。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學習藝術的少兒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忽視少兒德育教育的現象也日益突顯出來。特別是社會上一些辦學單位存在良莠不齊、急功近利的現象,加之少數老師在學生學藝術、學技能的同時,片面地向學生灌輸“一招鮮,吃遍天”、“從小學好藝術,長大能賺大錢”等成名成家、金錢名利的思想,從而忽略了少兒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這已經成為少年兒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一個盲區,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如何在注重少兒藝術教育的同時也關注其德育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
要解決這個“重藝輕德”的問題,我認為應當從管理和教育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首先,在教學管理上應當從抓好從事少兒藝術教育的老師入手,在教學中強調和規范少兒藝術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作用。
“育人先育己”,少兒藝教單位應該強化對藝術教育師資的培養和管理,將少兒德育教育納入少兒藝術教育課程的范疇,并制定出具體的措施和相應的規則。這其中包括:對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班等,逐步提高藝教老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學校、家庭和藝教單位之間的溝通聯系,建立起一套橫向聯動、協調配套的思想教育機制。
應該看到:少兒的藝術學習不單純是個學藝的過程,也是一個思想教育的過程。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刻都在影響著少年兒童的成長。作為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僅僅向學生傳授技藝是不夠的,而是應該把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地貫穿其中,通過藝術的學習達到“育人”的目的。古人講“藝德”,強調的也是這一點。應該讓學生懂得:“藝”與“德”,缺一不可,一個在品德上有缺憾的人是難以在藝術上有所成就的。“學藝先做人”、“觀其藝可知其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強調“美育”,對于學藝者來說,也就是強調“藝術”與“美”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德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老師在教育學生學藝、追求“藝術美”的同時,也是教育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認識“真善美”、塑造完美人格的過程。因此,“教人學藝,學做真人”,這才是我們藝術教育的真正目的。
同時,要充分利用家長關注孩子“藝術成果”的心理,加強藝教單位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系,在家長和孩子的心中樹立正確的“學藝觀”,“學藝”不是為了“望子成龍”、“成名成家”,而是最終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服務于社會、有益于社會的人才。對于家長來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才是第一位的。
老師的職責在于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和練習。一個人只有傾注自己的全部熱情,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手段得到淋漓盡致的運用和發揮。因此,在少兒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的辦法,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因素,同時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這樣既便遇到難題,也能夠較順利地加以克服。這種投其所好的辦法,常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種方法既打開了學生掌握新技巧的思路,又可以使學生明了各種技術手段在運用過程中如何去加以表現。
其次,社會藝教單位應當從少兒藝術教育管理措施入手,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和思想素質的培養教育。
針對目前一些藝教單位存在的重業務學習、輕思想意識管理的現象,要從源頭上抓起,要在教學的管理實施上下功夫。比如:可以通過建立少兒藝術教育檔案;通過開展少兒藝術思想教育的調查,掌握少兒思想學習動態;做好少兒藝術教育的宣傳工作,積極組織少兒開展廣泛的社會藝術實踐活動等。
一個少兒藝教單位不僅是少兒藝術教育的基地,更重要的是是一個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要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對少兒進行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并將這種教育貫穿于“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在這方面,可以通過多種生動活潑、自我展示的形式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建立一座相互觀摩、相互促進、取長補短的平臺,這樣既能夠增進學生學習藝術的興趣、提高藝術水平,也能夠有利于培育少兒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同時也能夠培養少兒的集體主義觀念。
此外,藝教單位也應該堅持開門辦學,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社會、融于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得到更多的藝術實踐的機會。比如在節慶期間多多舉辦各種展覽、展示、演出活動;在日常的學習訓練中舉辦各種小型的比賽、演示活動;開展各種觀摩、學習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這些對少年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