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文化事業功能建設淺析
李燕紅
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生產和傳播大眾文化的活動,它是由一定的文化機構和組織來承擔,如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展覽館、書畫院、圖書館、科技館、藝術中心等單位,應堅持其文化成果為公眾服務、使公眾受益的公益性質。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要職責是生產和傳播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具有普遍性、實用性、流行性等特點,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現思想和觀點,它是由精英文化轉化而成。因此,公益性文化事業就是將先進文化、精英文化轉化成為大眾文化,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認可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的活動。
隨著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并將其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我國各項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項目和規劃正有條不紊地付諸實施。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實行免費開放,正是公益性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具體體現。
一、公益性文化事業概念的產生
我國給文化事業的定義是:國家權利機構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行為以加強文化建設、影響人的意識形態、推動本民族文化的進步、與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等一系列工作。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認為文化及相關產業應該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實際上文化事業從內容上可以分作兩個大的部分:一是公共文化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二是文化產業(以盈利為目的的)。從性質上可以分為: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非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兩種類型。
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面向大眾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等皆屬于文化公益事業。《文化產業管理概論》一書中是這樣對公益性文化事業進行界定的:關系到社會大眾的福利或者國家安全的公共文化產品或設施,其投入建設成本很大,但是又不能讓消費者承擔過高的成本,還有民族文化遺存或者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對于這些公共性的文化產品,無法由企業來提供,需要由政府提供,這些是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范疇。
二、公益性文化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文化基礎比較薄弱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基層文化設施普遍老化。以圖書館為例,圖書館購書經費緊張,事業經費增速滯后于人員費用增速。投入不足造成應有的先進設施和設備購置不足,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發展和享有不平衡
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文化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文化設施短缺,“文化貧困”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的社會成員所獲得和享受的文化服務差距懸殊,高收入群體享受各種高水平的文化消費,農民群眾、城鎮低收入居民、進城務工人員等特殊群眾文化生活仍很匱乏,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體制性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政府職能有待進一步轉換
我省各級各地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仍然處在機制轉換的過程當中,一些關系文化經營主體和文化工作主體的利益性問題和矛盾還未得到妥善解決,政府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關系還沒有徹底理順,政令不暢、政出多門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依法行政的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如何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社會的發展程度、文明程度,不僅需要經濟和科技的支撐,更需要發達的文化滋養。公益性文化事業為人們提供參與社會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繁榮大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連接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重要橋梁。那么如何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文化創新體制。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加大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體制改革力度,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業自身能力建設的持續性、長期性、長效性機制,同時將創新理念引入公益性文化事業功能建設戰略中,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生產和服務能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
其次,拓寬文化建設渠道。在管理工作中,公益性文化事業必須堅持以非營利為目的的方針,如作為公益性事業組織的紀念館、博物館和圖書館,應該堅持為人民服務而不應帶有任何營利性質。在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中,中央和各級政府應提出多方籌資、全民共建的原則,放寬準入限制,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多形式籌集社會資金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鼓勵和引導包括外資在內的社會資金,運用多種形式進入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領域。鼓勵企業、個人、國內外基金會等社會資金捐贈資助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并在資金投入、稅收減免、社會捐贈、公益贊助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以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體系,形成社會資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設的新局面。
再次,提高文化生產傳播效率。在當今這個知識和信息時代,知識生產和信息傳播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由于經費投入不足,我國現有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設施大都相對落后,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必須把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作為戰略重點,依靠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的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不斷豐富文化的生產方式與表現形式,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和吸引力,提高文化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就能夠更好地生產和傳播現代知識,服務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能夠更好更快地獲得文化知識,感受現代科技發展前沿,享受先進文化帶來的最新成果。
最后,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人才吸納與培養。要想搞好公益性文化事業,人才不可或缺。搞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人才一是要愛文化、懂文化,這是前提條件。二是要會管理、會運營,這是核心內容。那么我們人才的吸納和培養就要到廣告策劃、營銷策劃的人才中去發掘和尋找,因為這一部分人懂管理懂運營,對文化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他們有著開闊的視野和強大的創造力。而對我們現有的人才則應該加強實踐性質的培訓,使其在懂文化的基礎上也會管理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