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妇高潮|亚洲成年人影视|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反差婊|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高清

民間文化遺產必須融入現實生活

日期:2017-09-17  點擊:2591  屬于:藝術欣賞

 

 

【編者按】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論述,為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隨著現代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我國的民間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方面遭遇了極大的挑戰,注重非遺的傳承性、活態性和實踐性,強調非遺傳承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當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新世紀以來,中國民協發起了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后又有“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也發現了許多新問題,“偽民俗”“假故事”“邊緣化”“高端化”等現象的出現,也暴露了社會上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之間仍存在差距。從實踐出發,民間文化遺產如何融入現實生活,如何推動轉化創新?只有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本質規律進行深入了解,從適應時代發展和時代需求的角度著手,才能不斷豐富其文化內涵,做到活態傳承。以下三篇文章,是中國民協工作人員來自實踐的感悟與思考。
  

  民間文化遺產包括有形的文化遺產,如民居、工具、服飾;無形的文化遺產,如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技藝、傳統禮儀、節慶等,內容十分豐富。僅口頭文學一項,略加記錄整理,就汗牛充棟。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民協曾經對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口頭文學進行了拉網式普查,獲得了巨量的第一手口頭文學資料,搜集到民間故事184萬篇,歌謠302萬首,諺語478萬余條。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版的“三套集成”省卷本計90卷,1.2億字;地縣卷本(內部出版)4000多卷,總字數逾40億。口頭文學生于民間,隨著新事物、新事件的發生,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等每時每刻都在產生。

  民間文化遺產融入現實生活,就是要融入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之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必需品,而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更不是市場的奴婢。大體說來,民間文化遺產融入現實生活,要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揚棄繼承,推動轉化創新

  民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來源于深厚的傳統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于不斷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前不少民間文化遺產與人民大眾日漸疏遠,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活態轉化,沒有進入當下的火熱生活。以民間故事為例,雖然我國的民間故事浩如煙海,但大家耳熟能詳的實在有限,反而是外國故事被廣泛傳播,甚至進入中小學課本。西方童話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國幾乎盡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我國的民間故事《葉限》呢?它和《灰姑娘》同一類型,情節比《灰姑娘》更精彩,而且早在唐代就已被記錄下來。許許多多的《葉限》就是這樣塵封在書庫中、掩埋在故紙里,不為外人所知。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高校、科研單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民間故事進行數字化存錄,但存錄之后同樣束之高閣,既沒有充分利用、惠及學人,更沒有轉化創新、造福社會。

  要想讓民間故事走進現代人的視野,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要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可以根據不同的人群,設計不同的表達形式,或典雅,或活潑,或淺顯,或深邃,以俘獲不同的傳播對象。在這方面,中國民間故事人物花木蘭成為美國好萊塢大片的主角,獲得很高的票房,值得我們借鑒。

  2.適應時代發展,符合社會需求

  我國的民間文化遺產雖然大多是農耕時代的產物,但符合民族心理訴求,從根本上體現了核心價值理念。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既要認真保護,積極傳承,還要與時俱進,大力弘揚,尤其要利用好傳統節日、燈會、廟會等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事象。這些年我們的傳統節日活動豐富多彩,各地廟會有聲有色,根本原因就在于適應了時代要求,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以河南浚縣正月古廟會為例,它借助春節、元宵節這兩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比較好地處理了傳統與現代、政府和民眾在節會中的關系定位,即民眾辦會、民眾參與,政府保駕護航、提供服務,兩條線相互交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每年廟會期間,各地商販搭棚售貨,各路藝人競相獻技,數百種餐飲遍布街巷,手工藝品琳瑯滿目,鼓書、皮影、各類劇種匯集,使浚縣古廟會成為充分展示華夏農耕文明的活標本,既滿足了百姓的精神訴求,又滿足了物質需求,吸引了豫、晉、冀、魯、鄂、皖、蘇諸省數百萬民眾參加,成為“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3.建立傳承機制,貫穿教育始終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在中小學里習得的知識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對他們進行民間文化遺產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曾經,由于過分強調與國際接軌,過分注重外語教學,很多孩子從上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被引入外語環境,對于我們的母語和傳統文化學習反而不多;個別教育主管部門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教育只作表面點染,沒有有效滲透;有的中小學課本里正面人物、勵志故事往往取材于西方,而反面人物、消極故事不乏中國的影子,對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了致命的侵蝕。中小學課本在“美人之美”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了、淡化了甚至抹殺了“美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