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加大對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支持,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可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意見》的印發,為鄉村“鑄魂”拓寬了思路,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鄉村振興,不只是村容村貌的改善,也不只是村民經濟收入的提高,更應該是物質和精神全面發展。馬克思將人的需求劃分為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逐步遞進,馬斯洛也有相關論述。歸結而言,是當人滿足了自然需求后,勢必會對自身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不僅是自我需求的遞進,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正視這種需求的遞進,創造土壤來滿足,另一方面,規范和引導這種需求的遞進,使其脫離單純的物質享受和低級趣味,最終達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階需求,從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來不是單一的文化概念,而是摻雜了價值觀念、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等多種因素的綜合體。所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目標并非是保有非遺文化的多樣性,而是以之為手段,解決人民的實際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植根鄉土,活在民間。技藝、故事、舞蹈、戲曲、雜技、民俗等,都有深刻的鄉土印記,鄉村是其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如何系統化、規模化、精細化地保存、賡續、拓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量,讓其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服務,是極具價值的時代命題。
在這個時代命題下,需夯實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經歷了工業文明、外來文化、商業浪潮輪番的沖擊,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加速消亡,因此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搶救性的教育,盡快建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系統,建設教材、課程、基地、學位點,將其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刻不容緩。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無論是教育方還是受教育方,村民都應該占據主體和主動,故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不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而是需要與村民的生產生活本質產生聯系,在教育和被教育的過程中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村民有很好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過程中,雖然村民是主要的參與者,但參與者不能只囿于村民,依舊需要鄉村外的機構和個人廣泛介入,尤其是所在地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的充分介入,協助村民更好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目前,鄉村現存的非遺傳承人依舊普遍存在著文化水平不高,應對新技術乏力、文字梳理和傳授能力弱的問題。以古建筑的營造技藝為例,多年前梁思成先生即有論述,“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賴口授實習,傳其衣缽,而不重書籍……然術書專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難,術語日久失用,造法亦漸不解,其書乃為后世之迷”。以筆者在西南村落多年田野考察的經驗來看,這類問題依舊普遍存在,尤其是新技術的出現,我國鄉村網民數量在2021年突破3億大關,鄉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9%,技術為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賦能。
另一類突出問題是,相當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理論知識匱乏,就其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明白怎樣去制作、展示,卻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明白其物質內核,卻不明白其精神內核,這也桎梏了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成效。相關研究機構和高校應及早介入,發揮自身長處,彌補鄉村非遺傳承人的短板,協助鄉村非遺傳承人更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合與利用最大化,從而助推鄉村振興。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做好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促進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在外來文化和資本的錯誤影響下,當前鄉村倫理失范和精神缺失的問題也較為突出,村民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都出現了偏差,嚴重影響著鄉村全面振興目標的實現。
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具體呈現,是鄉村中最為典型的內在精神表達,與村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和精神特質。以湖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為例,匠人通過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用具尺度、材料裝飾來規范家庭成員的行為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和精神特質,對于優良家風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效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核也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下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要求,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重構成為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其中的優秀文化價值,豐富其內涵,弘揚正能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精神內核更具備時代特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無疑會為新時代鄉村的鄉風、家風和民風的塑造拓寬思路,也會為鄉村全面振興插上翅膀。
作者:張睿智 陳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