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的4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門歌、安徽(廬州)大鼓、拋頭獅、蓮湘舞屬于音樂、歌舞類非遺,對于它們來說,活態傳承是關鍵。在守護非遺傳承內在的“精氣神”亙古不變的同時,也需要創新和改變,讓非遺“活”起來。
豐富節目內容,將現代生活融入非遺技藝,讓時尚與傳統相結合,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歸非遺技藝,才能讓這些古老的非遺技藝煥發出勃勃生機。
門 歌
提起門歌,許多人可能覺得陌生。但是,在一百多年前,門歌卻是合肥及其周邊地區不少人的絕活。相傳,門歌在明末形成,在清朝中期發揚光大。人們沿門唱歌,故稱為“門歌”。
“門歌”是安徽土生土長的歌唱形式,又名花鼓小鑼、鑼鼓書、老婆歌等,即興演唱的小段為民歌,有固定情節的坐唱為曲藝。明初,皖中地區的農民慣用“一聲高,一聲低”的語調吟讀唱本,后形成簡單的曲調,名曰“高低調”。明末,江淮地區連年荒災,有人沿門吟唱“高低調”謀生,皖西一帶則因唱時配以小鼓、小鑼而取名“鑼鼓書”。
門歌以合肥為中心發展為中、西、東三路。中路分布在合肥及周邊各縣;西路分布在皖西大別山區;東路分布在滁州及合肥東南的巢湖、無為、宣城和長江兩岸。三路門歌因生態環境、方言民俗等差異形成不同的區域特征。西路山區門歌高亢嘹亮;東路沿江地區門歌柔暢抒情;中路則兼有東、西兩路特色。門歌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中、西、東三路廬劇。
門歌的語言和音樂與廬劇為同一系統,民間藝人如王紹西、王本銀等,半年演唱廬劇,半年演唱小鑼(門歌)。新中國成立后,肥東縣山王鄉門歌創作組創作了《抗旱搶種人人忙》《栽秧的人兒愛唱歌》等新作。涌現出以殷光蘭、王書琴為代表的“新型門歌手”,特別是殷光蘭將門歌從田間、場舍唱進了劇場、舞臺,還唱進了中南海。2006年,“門歌”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門歌表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唱門子”,是走村串戶形式的稱謂。包括兩種樣態:其一是兩人結伴,一鼓一鑼,一人主唱,一人幫腔;其二是一人演唱兼打鑼鼓,左手拎鑼,右手握鼓槌,鑼下緣接近鼓面,一槌兩擊。演唱內容是通用的套詞加“望風采柳”(即現抓現掛或即興創作)。另一種是“唱書場”,大多為應主人之邀設場,地點多在場地或堂屋。演唱者用三根竹棍架起扁鼓,左手提鑼于鼓上,右手以槌擊鼓連鑼自打自唱。唱書場近似大鼓書,鼓槌和鑼可兼作道具,表演者可根據內容需要即興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門歌表演形式逐漸從一人操鑼鼓演唱演變為一人領唱,眾人伴唱,另加樂隊伴奏等。
住在合肥市包河區賈大郢社區的94歲老人賈德云,就是合肥地區遠近聞名的門歌大師。他從四歲唱到八十多歲,從田間地頭唱到舞臺廟堂。
賈德云創作的門歌來自生活,來自民間,來自他本人的經歷。他的門歌《插秧歌》“楝樹開花你不做,蓼子開花把腳跺”歌詞,就來自江淮地區婦孺皆知的一句勸誡懶漢的警世名言,以農村常見的兩種植物不同的開花季節,勸誡人們應抓住農時不誤莊稼。
賈德云長期生活在農村,熟悉當地的典故與民間傳說,所以他即興創作的歌詞淳樸自然又很幽默,深得群眾喜歡。由此,他也得到了一個雅號:小鈴鐺。在當地,誰家娶媳婦,誰家要搬去新房子,總要找他唱幾首助助興。
解放后,賈德云進入了合肥市土產日雜總公司工作,還進了識字班。文化知識的學習讓賈德云把他的作品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今,門歌已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他也成了首批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賈德云的門歌,曲調中有廬劇的韻味,有江南采茶調的余音。音調隨著歌詞內容跌宕起伏,韻味悠長,余音繞梁,字字泥土香,句句家鄉音,給人以美的享受。
安徽(廬州)大鼓
舞臺上,一人、一鼓、一箭、一夾板,醒目鏗鏘,唱腔剛健。舞臺下,觀者如潮,如癡如醉。這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廬州)大鼓如火如荼的表演現場!一人、一鼓,唱的是家國天下,說的是古往今來,鼓聲鏗鏘有力,唱腔聲聲震耳……你聽,那些脫口而出的唱詞里,無不飽含對祖國和家鄉的深情與熱愛!
安徽(廬州)大鼓,因流行于江淮之間,又稱淮河大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曾一度成為安徽曲藝藝術中流傳面最廣、最具知名度的曲藝種類之一。2008年,安徽(廬州)大鼓入選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合肥市肥東縣八斗鎮,這里既有“曹植三顧地才高八斗嶺”的歷史傳說,也曾是安徽(廬州)大鼓的集散地。出生在這里的江義闊老先生,自幼便對安徽(廬州)大鼓情有獨鐘。1968年高中畢業后,他便拜師了大鼓名家劉正先,正式開啟了他與安徽(廬州)大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相守相伴。
在江老的工作室里,我們可以看到表演安徽(廬州)大鼓所需要用到的器材非常之少。但角落里堆積的那一根根磨損、斷裂的鼓箭,向我們訴說著技巧必從勤苦得,業精必自苦寒來。
為了突破安徽(廬州)大鼓的地域限制,更好地傳揚這一曲藝。江老創新求變,融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把傳統曲目進行改編,在現有劇本的基礎上,開創新的題材節目。2011年,江義闊入選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由他創編的曲目《說唱劉大媽》在首屆安徽省“鼓書”曲藝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如今已年過七旬的江義闊比以前更加忙碌。他既是舞臺上不可或缺的曲藝大師,也是傳道授業的“校園老師”,把安徽(廬州)大鼓帶進小學課堂。近年來,八斗鎮與八斗學校攜手開班授課,請江義闊給八斗學生傳授安徽(廬州)大鼓的精髓。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增加安徽(廬州)大鼓的知曉度,更能夠提高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尋找合適的接班人,把這項曲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廬州大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我現在心中最大的期望。”江義闊說。
拋頭獅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拋頭獅”,是蜀山區南崗鎮一帶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絕技,是人們在長期農耕生活環境和生產習俗中形成的以當地門歌、 舞蹈、崇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等諸多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其歷史悠久,據考證,拋頭獅傳承人陳德榮家族祖上從1867年就開始玩獅,距今已有156年歷史。
與傳統獅舞不同的是,拋頭獅的獅頭與獅身是分開的。舞獅頭者上場之前舉起獅頭套置于自己的上半身,舉套之間便有了一個向上拋的動作,故稱為“拋頭獅”。拋頭獅獅身是用篾、木條、紅布、鈴鐺、皮革等扎制而成;表演時配以鼓、鑼、鈸、釵、小鑼等打擊樂器,營造喜慶氣氛。引獅人還必須要唱當地門歌,以烘托現場氣氛。在南崗鎮雞鳴村,過去每逢元宵佳節、集會慶典、房屋喬遷之時,村民都要請拋頭獅隊前來助興。在玩獅場上,用32張方桌層層相疊,引獅人把獅子引到頂處,然后雙獅從高處往下跳。農家蓋房喬遷之前,請玩獅隊到新房玩獅,在房中寫下壽字或點上油燈玩獅,獅子舞動,油燈不滅,壽字不亂,寓意吉祥如意。在歷史鼎盛時期,拋頭獅還不時被邀請至外縣、外市進行表演,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以陳德榮為主的南崗鎮雞鳴村拋頭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薈萃合肥民間文化,展示民間音樂、唱詞、打擊樂,充分展示合肥民間藝術的內涵。拋頭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程序,并通過活動不斷發展提高,成為合肥區域民間藝人交流和傳承的重要形式。
蓮湘舞
身著五彩衣、手持蓮湘棒,輕移舞步,以棒敲擊肩、臂、背、腿等部位,打擊出有節奏的聲音,伴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顯得格外和諧悅耳……這就是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名單“傳統舞蹈”項目的蓮湘舞,又稱“打蓮湘”,是中國民間傳統舞蹈。尤其是在長江流域流傳更為廣泛,已有145年的歷史。
蓮湘舞,在合肥市肥西縣廣為流傳。最早由柿樹黃花一帶農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艱苦的勞作中形成,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揚光大并進一步傳播。
蓮湘舞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舞姿剛柔相濟,節奏明快。表演時,演員各持蓮湘,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后,邊打邊唱,形成舞、打、跳、躍的連續動作,一起一落,節奏鮮明,動作活潑。每逢春節,農村的男女老少都會用打蓮湘舞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通過擊打身體的各個部位和穴道,達到舒筋活血的功效,也為全民健身活動增加了新的項目,同時,普及打蓮湘舞,也是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
然而近二十年,蓮湘舞卻一度瀕于滅絕。柿樹崗鄉黨委政府意識到,如果再不挽救這種民間藝術,可能會使之陷入失傳的窘迫境地。
于是,2008年,柿樹崗鄉民間業余藝術團正式成立。當時,藝術團成員們在黃花村找到了一位87歲的老藝人,根據他的回憶去學習摸索蓮湘舞的基本步子。這之后,藝術團開始多次在一起協商編舞,修改蓮湘舞伴奏音樂。令大家驚喜的是,煥然一新的蓮湘舞深受大眾喜愛。
在當年年底舉行的肥西縣家庭才藝大賽上,由柿樹崗鄉選送的民間舞蹈打蓮湘唱詞一舉奪得大賽特別獎,蓮湘舞也因此“一炮打響”。
第二年4月,蓮湘舞在合肥市“農運會”傳承項目中榮獲一等獎;短短幾年間,蓮湘舞受邀外出參加活動達200多場。
2014年6月,柿樹崗鄉的蓮湘舞作為安徽省唯一選派節目,參加了在蘇州舉辦的全國蓮湘舞邀請大賽,榮獲國家銀獎。
2015年8月,該鄉選派的少兒蓮湘舞代表隊參加了全國青少年活動總決賽又獲國家銀獎。同年12月20日,第五屆北京國際微電影節閉幕式暨“光年獎”頒獎盛典在京舉行,《蓮湘舞》再次入選全國《十佳公益獎》,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選代表作品獲獎。
2011年,柿樹崗鄉文化站將非遺項目蓮湘舞引入柿樹崗鄉中心學校,并且把它作為少年宮的一門重點課程,并通過創新和改革,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分別編排了蓮湘舞和蓮湘操項目。此外,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社團,組建了一支獨具特色的少兒蓮湘舞隊伍,這支獨具特色的少兒隊伍曾獲得合肥市第二屆廣場舞大賽優秀演出獎、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節舞蹈類大賽國家銀獎等榮譽。學校也成為合肥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首批合肥市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今年2月21日晚,由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合肥之春”2023非遺傳承·戲曲歌舞晚會在合肥大劇院歌劇廳圓滿上演。當晚21時許,隨著輕快悠揚的旋律,肥西縣選送的蓮湘舞伴歌《看山看水看中國》作為壓軸節目上場,舞臺上,演員們手持細長蓮湘棒,不停變化招式,敲出悅耳韻律;腳下舞步整齊靈巧,令人賞心悅目,不時贏得臺下陣陣掌聲。
“這個節目有20個成人演員、24名小演員,小演員都是從我們學校400多位表演者中挑選出來的。”肥西縣柿樹崗鄉中心學校校長張高友向記者介紹,為了傳承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柿樹崗鄉中心學校從娃娃抓起,以學校少年宮為平臺,以蓮湘舞為特色品牌,打造少兒蓮湘舞隊伍,讓學生們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風采。學校每周安排兩節蓮湘舞課程,通過說蓮湘、寫蓮湘、跳蓮湘的系列課程,讓學生了解蓮湘文化、走進蓮湘文化,傳承蓮湘文化。同時,學校還創編了《我是幸福蓮湘娃》蓮湘舞韻律操,在大課間,全校學生齊跳蓮湘操。
“我們一直教育學生要愛國、愛家鄉,那么他得先知曉、了解自己的家鄉,這時候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柿樹崗鄉中心學校校長張高友說,“開展蓮湘舞進校園活動,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豐富學生文化生活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離開了生活的非遺傳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蓮湘舞想要“飛入尋常百姓家”,最根本的就是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只有讓蓮湘舞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滋養群眾的生活,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了促進蓮湘舞的發展與普及,柿樹崗鄉計劃把打蓮湘作為全民健身項目加以普及,列入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定期舉辦蓮湘舞培訓班,讓全民參與其中,賦予其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蓮湘舞的服裝更加精美,音樂更加動聽,規模更加壯大。蓮湘舞也從幕后走向臺前,從柿樹崗鄉走向肥西,走出了安徽。蓮湘舞已成為柿樹崗鄉“一鎮一品”特色文化項目中引人注目的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4月由柿樹崗鄉舉辦的合肥蒿子粑粑旅游美食節更是讓該鄉的非遺技藝進一步對外進行展示。雖名為“蒿子粑粑”美食節,實則是全鄉民間文化藝術的薈萃展演。游客們在此不僅可以品嘗到蒿子粑粑等傳統風味美食,更可以觀賞到蓮湘舞、鬧花船、挑花燈等民俗表演,非遺技藝的魅力在此滿溢。這些傳統民間藝術,也在挖掘、傳承與弘揚中,煥發著新的光彩。(合肥晚報)